微信分享图

聚焦新藏家:从家族收藏出发的年轻人

2015-02-28 13:31:00 孙行之

  清初画家石涛曾语:“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当艺术史及社会学学者将他们的目光从艺术家身上移开,转入艺术家所在的社会结构时,一个观念逐渐明晰:艺术并不仅仅属于艺术家群体的创造,在其身后总会有无数收藏家的身影。他们以手中的权力、财力、品位与勤奋,将中国艺术一代代递藏至今,甚至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如张学良之于张大千、郭沫若之于傅抱石,陈立夫、康生之于潘天寿。他们之间的恒久张力,造就了历史上的艺术世界。

  当我们谈及当代的艺术品收藏,这三个维度的变化是我们谈论当下不可忽视的语境: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富阶层、自1992年兴起的艺术品拍卖业、自1980年代发端的中国当代艺术。历经二十年的发展,这三股力量相互作用。在这全新的背景下,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一批收藏家大致完成了他们的收藏体系。如今,收藏家的后代又将从父辈的收藏出发,收藏一个新时代。

  新藏家时代

  新藏家的时代已经到来。他们不再是父辈身后面目模糊的一群。过去的一年,年轻而颇具影响力的藏家周大为第二次参与举办ART021艺博会;出生于1987年的林瀚,在北京的私人美术馆M-WOODS藏品之精已为人所瞩目。韩回之有了一个新的角色: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为策展和学术交流忙得不亦乐乎。吴亦深在曾祖父诞辰120周年之际,与徐涵明一同策划了“梅景书屋师生画展”。 而对于另一些年轻藏家而言,过去的一年或许并不那么具有标志性意义,但也能够以去年的几次重要的艺博会、春秋两季此起彼伏的拍卖作为收藏途中的标注。他们正用不同于父辈的收藏亮明自己。

  “锐利、时尚,和当下的意识形态有很强的互动。”这是中国嘉德拍卖油雕部主管李艳峰对接触到的年轻藏家的看法。在他看来,老藏家一般收藏古代的东西,与前人有关。而对于年轻藏家而言,收藏古代画作是一种情结,随着他们财力提升,依然会继承父母的衣钵收藏经典作品。成长于全球化时代的这一代将会有更为宽广的世界观、更贴近前卫的艺术浪潮,而将来,他们的观点也将左右未来艺术品市场的进程。

  影响已经显现。去年,苏富比今年上半年在伦敦举办了一个孩子们的聚会,至少30个东欧家庭参加了聚会,其中有一些是新来者,其中不乏极具竞争力的年轻收藏家。而在国内,匡时拍卖早在2012年便启动了“两岸三地青年收藏家邀请展”及论坛,用这种方式来接触和了解年轻藏家。“年轻收藏家的审美趣味甚至开始影响到拍卖行作品征集的方向,中国艺术市场变化非常快,年轻收藏家钟情哪些风格的艺术作品,会给拍卖行带来一些指引,让拍卖行相应地调整征集方向,这在油画方面已经有所显现。”匡时拍卖副总谢晓冬曾这样说道。这家拍卖公司已经于2013年建立了青年收藏家俱乐部,还为他们举办邀请展与论坛。他们在这方面的布局源于这样的认识:未来的市场还要看年轻人。

  第一财经此次寻访的5位年轻藏家只是中国收藏者中的极少数,却都是优秀而专注的藏家。不妨将他们视为5个横截面来观看这一群的思考与生活状态。

  不同的面目

  这些年轻人们已经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收藏面向。他们有各自的审美,也在不同的收藏系统中反复确认自己对“艺术”的不同定义。

  林正出生于台湾,受西方艺术史教育。毕业后,他为父亲管理着数量庞大的艺术品,同时也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一些艺术作品。他的收藏态度踏实而谨慎。在他的概念中,当代艺术越来越讲求“观念”,越来越需要艺术家的语言表达为作品背书,艺术家越来越成为一种学说的创立者。

  吴湖帆的曾孙吴亦深则看到:这个游戏的核心依然是要用眼睛,多年以后,能够流传的依旧只是艺术品本身。与林正广泛关注世界各国艺术家不同的,吴亦深将目光锁定于江南,寻找这股文脉在今天的延续。继承祖辈的文脉,生长于南宗文人画派的余荫之中,吴亦深也不拒斥当代艺术。只是,对他而言,“海派”与“文人艺术”依然是他今天想要找回的精神内核。

  从金融分析师转身成为收藏家,年轻的赵凌甲在一年内就买入了20多件奈良美智和草间弥生的作品。除了喜欢画面本身之外,她也欣赏这两位日本艺术家的真诚态度。她已经建立了线上艺术品网站和极具风格的艺术空间。虽然,她在艺术收藏上刚刚起步,但从她的创业项目上,可以看到艺术与日程生活相连的更多可能性。

  学油画出生的李惠娜在收藏上经历由写实油画到当观念艺术和装置作品的转型。4年时间,她陆续购买了赵尔俊、刘溢、徐冰、蔡国强、刘韡、王光乐等名家的作品。每年各地的重要拍卖会、艺博会她都会参与其中。虽然专注于当代艺术,但她同样不接受全然西化,骨子里,她依旧在寻找能够代表中国传统精神气韵的艺术品。

  韩回之从十几岁便开始接触古董,以“与古为徒”的审美情趣根深蒂固。之后,他去日本留学,接触的依然是一群崇尚中国古典文化的人。对旧时文人的向往浸透在他几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里。他不喜欢根源于西方思潮的当代艺术,也并不怎么关心他们。 怀着尙古情节的他更希望中国的艺术能够更多继承传统的审美趣味。

  跳出家庭积淀

  与一般青年收藏家不同的是,这5位收藏家都出生在有收藏传统的家庭。他们得益于家庭留下的文化积淀与购藏经验,但同时,两代藏家的差异也会在他们身上更直观地显现出来。

  与父辈们“崇尚经典”的态度不同,关注当下成了年轻藏家们收藏上的重要课题。林明哲是具有超前眼光的收藏家。早在1980年代,他就找到了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等艺术家。儿子林正受其影响对艺术颇有热情,只是与父亲的豪迈作风相比,林正更为谨慎和保守。与父亲钟情于伤痕时期的油画不同,林正能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冲撞也不可避免。有趣的是,从子女们的讲述中,我得知:林正、李惠娜和赵凌甲的父亲都对影像、装置表达了他们的疑虑。缺乏“唯一性”、“没有艺术家的手工痕迹”,甚至让这些资深收藏家质疑“这究竟是不是艺术品”。但这3个年轻人却认为,这些在西方都是早已解决的问题。李惠娜和赵凌甲也都表达了自己对装置艺术和影像的兴趣,但父亲的反对也让她们感到无奈。在这方面,时代的痕迹依然横亘在两代人之间。

  韩回之在审美趣味上是特殊的一位。他依旧延续了父辈的尙古趣味,不关心当代艺术。然而,他的收藏终究是与有与父亲不同的地方。韩天衡曾经收藏了一批品位很高的书画与印章,而韩回之则转而收藏文房用品和兵印章等等。

  稍稍出人意料的是:年轻藏家朝前走时,父辈也在试图追赶。林明哲在收藏时常常听取林正的意见,他努力地去观察年轻藏家的品位,认同那样的艺术品才能代表未来。他也依赖儿子的眼光,为他把控自己的当代艺术收藏。赵凌甲的父亲赵心、李惠娜的父亲李铭,用自己的资源支持着女儿对当代艺术的购藏。他们也会参加当代艺术展和拍卖会,试图去理解前卫的艺术形式。两代人之间的相互触动逐渐改变着彼此。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