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藏家故事】黄玉希:追求收藏的双重境界

2015-03-04 09:46:24 谢媛

黄玉希

  【导语】:收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新晋藏家不断增加,收藏圈日益被扩大化的今天,未必所有人都能够想得透彻,然而对于收藏家、南京禾德堂艺术馆馆长黄玉希而言,从2005年他放弃电子实业全身投入收藏领域起,就坚定的认为:要看你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做企业肯定比收藏行业来得赚钱,但是为什么要做?得想清楚。我在做电子做了十几年之后,突然在想,这个人活着是不是只能天天做一个赚钱的工具,说一些很多违心话、做一些违心的事,或许目标无法用钱来简单衡量。但如果一个人如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可以养家,物质与精神如果能够统一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在黄玉希看来,能从事收藏行业,则是令自己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都能统一的事情。

  从汉印收藏入手

  他其实有一个未能实现的艺术家梦:“那个时代我是从农村出来的,虽然喜欢画画,但是没有能够接触到艺术,就走上经商之路,最后当我赚到钱时候,骨子里其实是很喜欢艺术的。”

  黄玉希说,喜欢是他当年走进收藏领域最纯粹的想法,不考虑投资原因,就如同他二十年前收藏的古代玺印一样:“我收藏了一系列的古代的汉印,因为自己会刻印章,当年刚开始工作我去南京的友谊商店才有这个古印,营业员就介绍说,有一位日本人在买这个印章,这个印章只有日本人能买,我就觉得很奇怪。日本人走了以后,营业员也觉得很可惜,说只有日本人买,中国人都不买。”

  “为什么中国人都不买汉印呢?我开始研究一些这方面的书,后来我研究发现,其实汉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而且也是整个人类宝库中一颗璀灿耀眼的明珠和珍贵遗产,所以我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收藏。”

  而收藏的经验不断积累也正是从一枚枚小小的汉印开始的,从1992年开始对这一门类感兴趣收藏以来,黄玉希回忆,其实也有过吃亏的时候:“当时没有经验连续买了十几个都是假的,没有一个是真的,我的心情也很沮丧,后来跟着当时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一起学习、一起买,随着买得越多,经验就越丰富,所以现在这方面我也比较专业。”

  对冷门门类的挖掘,是黄玉希收藏的自我肯定之一:“那个时候印章30元人民币一个,工资也就一百多块钱,一个月工资能买5个印章;而现在最便宜的也要3万,现在一个月工资也可能买不到五个印章。”短短20年代的时间,小小的印章的价值也今非昔比。

春秋时期青铜器母范

  二十多年的收藏经历中,不断的展览与出版也是黄玉希对自我收藏的另一种肯定: 2012年11月,"袁崇焕历史评价与精神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金印玉玺官印私章精品展"在东莞市开幕,展览由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与禾德堂艺术馆共同举办,展出了唐代以前,包括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的古印私章、古波斯玛瑙印100多件玺印,呈现了一个古代印章的世界,部分印章在全国属首次亮相,极具研究和鉴赏价值,本次展览还集结成《金印玉玺--古代官印私章精品鉴赏》出版。

  

吴冠中1986年作品

  关注学院收藏领域

  在他的收藏体系中,有一幅吴冠中1986年的作品,这也是其唯一的一幅吴冠中作品。

  “尺幅不太,也就两平尺,其实从很早以前我就很关注吴冠中,他讲‘笔墨等于零’很多批评家都批评他胡说八道。实际上从文章上看,他也不是实际的笔墨等于零,这是他代表着思想、有学术与技法的支撑,实际上是精神意义上的表达。我把吴冠中写的散文,画册、资料整个都看了一遍,又和郭庆祥做过交流,讲了他对吴冠中的分析。我仅收这一幅吴冠中,就是纯粹买自己喜欢。”

张友宪作品

  而身为南京学院体系领军人物的代表艺术家张友宪的作品,也是黄玉希非常喜欢的一个艺术家:“从十年多前接触张友宪老师的作品时开始,我就很喜欢他的用笔和用墨,他给我的感觉,是将画画与古代文人精神想像的‘气’在作品中,这是现在好多画家不具备的。他最早是画聊斋的,虽然好多人说张友宪的画有‘ 鬼气’,你画平常的东西是容易,真正要把精神脉表现出来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害怕是很难的。这是他作品的内在精神,他能把这个精神画出来就很了起。”

张友宪作品

  “我比较着眼于一个大的艺术群体,而不局限在某一个艺术家身上,比较注重和喜欢文人题材。”他同时也是一位收藏上的“杂家”,在主力的收藏书画领域,他坦言,更关注50岁以上的当代艺术家,以当代学院收藏为主体。

  “收藏要有自己的偏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50岁以上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已经成熟,市场也有固定的价位,基本在拍卖场上也能达到硬通,这个虽然成本高,但是不会担心会贬值,因为价值已经衡定;如果做年轻艺术家的,则很难预计其未来的艺术道路。很多艺术家物质水平提高之后,艺术的水准反而降低了,我也遇到过这种类似的,所以我做的这几十年的收藏,关注成熟艺术家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拍卖行买东西,我肯定是买创作的有激情的作品,我宁愿花三倍、双倍的价格去买一个精品,也不愿意是花便宜的价钱买一个应酬品。购买主体一定是学院 50岁以上、偏创作型的作品,同时我也会关注这一批群体的风格变化,既要有学术性,又要有创新,还要有坚实的传统功夫。如果创新是没有传统的营养的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黄玉希剖析自己挑选作品的收藏标准。

《金印玉玺--古代官印私章精品鉴赏》与《徐培晨猿猴作品集》

  亦师亦友的艺藏关系

  而长时间的艺术圈浸润,让黄玉希跟不少当代艺术家都结成了很好的亦师亦友的艺藏关系。

  2008年,素有“东方猴王”美称的艺术家徐培晨命名的“徐培晨艺术馆”在马鞍山朱然公园落成开馆。展馆内收藏的百余枚汉印就是黄玉希为助阵好友艺术馆开馆而倾力“割爱”:徐培成艺术馆的汉印收藏品都是我有偿提供的,但仅仅是我当时买的价格,不管是哪年、不管多久、不管现在是什么价格、我都是以当年的原价提供的,这也有着自己私人的情感在里面。”

  “我和徐培晨的关系特别好,他做艺术馆我肯定是大力相助。这110枚汉印的情感,不能单纯考虑经济价值来衡量,同样的,我收藏他们的作品,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简单用市场价值来衡量的,这也是长年相处下来的个人情感。”

  黄玉希说,不仅是收藏,收藏的目的不是收而藏之,而是藏而研究之:“收藏是要把学问做出来、把文章研究出来,要把收藏的领域能够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和学术上的观点总结出来。我们收藏家不是收了就放在家里,我对我自己收藏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如数家珍,年代、作品、时代背景我都非常了解,我甚至也会把我收藏品出书。”

  粮食是人的根本,既不忘本,还要考虑更多的精神层面,从黄玉希创立的“禾德堂”从最初以“和”改为“禾”的命名开始,他就赋予了收藏以更高层次的意义。

  “这也是我想法的一种转变,不是单纯做一个美术馆,而是要把禾德堂做成一个学术的收藏艺术馆与研究机构,我也在策划一本以学术性为主导的杂志,把生意放在第二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更想做的事情上。”黄玉希这样规划着自己的收藏未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