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朱零
2015-03-05 16:08:03 夜语风荷
2014年的最后一天,冷到彻骨的北京。高碑店文化新街的青石路面泛着寂寂的光,人行寥寥,寒风西东。在清华美院教学基地灯光晦暗的走廊里,匆匆赶去上课的我和朱零先生不期而遇。走廊里连绵不绝的学员作品展板衬在朱零的身后,为他做出一个漂亮的剪影——眼神坚定,不蓄一发,清健质朴,如林如岩。不知为何,一见之下,我立即就联想到他的画作,想到《厚土》的苍茫、《清远图》的峻拔、《西部守望者》的坚韧以及《山韵》的神秘陆离——他两年前的那部作品集被我反复阅读,已经刻下太深的记忆。
想起两年前和朱零先生的访约,我这一文实在是欠了太久。所幸的是,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欣赏和关注。因为这个访约,我其实已经很多次地,试图从他的那些山山水水、烟岚泉石中,寻找那个立体的、厚重的、未被人尽识的朱零。
寻找朱零,是的,这就是我这篇文字的题目及内核。
乡愁与乡愁之间
朱零是个乡愁浓郁的人。祖籍河南,生在新疆。作为支援建设兵团的子弟、“疆二代”,朱零的乡愁始终是徘徊着、寻觅着安放的地点。来自中原大地的父辈,奋战在新疆的艰辛岁月中,他们报效国家、忠于职守、勤勉敬业、吃苦耐劳,凡此种种,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朱零。他在《新疆别梦》中的独白尤令人动容:
“受父亲影响,我一直认为我的血液里流的是河南的乡愁,孩童时和同伴玩耍也只是玩属于内地人的游戏,即使和当地的小伙伴也只是礼节上的交流……”
“老家河南人把我当新疆人,新疆人把我当河南外乡人,日子就这样在立志走出新疆的信念中过去了。
“无数次的奔跑,又无数次的回到原地,回首生我养我的土地,心里有个声音在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属于哪里?”
“无数个深夜回味过往,我眼前尽是新疆,一幕幕,一个个属于新疆那个地方的鲜活的人和事,在心里生了根……”
在这里,请原谅我如此大段的引用,因为朱零关于乡愁的的独白太质朴、太动情了,任何语言技巧高超的转述都无法替代。河南是他的乡愁,新疆是他的“原乡”。两种文化血脉的牵扯和拥挤,让年幼的朱零不由分说地徘徊在精神归属的追问里,奔跑在旷漠无垠的戈壁滩上,奔跑在在自由无羁的风里,奔跑在简朴却纯粹的时光里的这少年,一面自由奔跑,一面又不忘寻问灵魂的来路和归处的这少年,就是朱零。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邮票。我说,乡愁是一杯烈酒。少年朱零倾杯饮下,自此,乡愁随血液流遍周身,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乡愁太浓烈,以至于后来,在他的山水画作中,我们时常还能读出乡愁的况味——他笔下的《西部守望者》,那棵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烂的胡杨;他笔下的世界上最危险村庄——河南郭亮村,在画面之后、烟岚之间,绝世独立,和你静静相望;他笔下的《百转千回》,多像一位游子,一颗辗辗转转的心,左奔右突,忽转忽折,寻觅着通向原乡的路途。
节奏与秩序之间
我固执地认为,我寻找的朱零,一定是个音乐高手。在他的画面里节奏与秩序无处不在。朱零的画作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山水画,另一类是具有平面构成元素的现代山水作品。无论他的哪类作品,品读之下,眼睛和心情总会被画面中精致繁复的节奏感所引领,曲曲折折,高高下下,辗辗转转,忽疾忽徐,最终在一片澄明空灵的意境中,一唱三叹,完成一场审美的狂欢。
而我,时常困惑,继而细细揣摩,这种无处不在的、令人心神愉悦的、张弛有度的节奏,究竟来自何处。
在朱零安静的大工作室里,他一边熟练地为我泡茶,一边侃侃而谈。他是个气场清新的人,质朴,真诚,敏锐,连笑声都有棱有角,颇有些林泉山石的清朗俊逸。谈起写生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神色更加深沉,更加认真起来——而我,也似乎从中发现了一些,我苦苦寻觅的东西。
他说,第一次看到皖南民居的时候,我一笔都画不出来。整整一个星期,什么都没画,只是观察;到天山写生也是,前5天什么也没画,虽然自小在那里长大,但画写生还是第一次。——坐在对面的我,却暗暗思索——当朱零面对一个全新的写生物象时,他的谨慎与迟疑,不仅仅是需要时间来熟悉物象的特征、结构和造型方式,我更愿意认为,这是朱零在调整与物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寻觅和物象之间发生感应的最佳角度,再深刻一点,他的迟疑,正是在苦苦探寻眼前的物象,最适合以哪一种组合、哪一种节奏绵延不绝地进入他的画面,站好位置,打动你,从而是这一个,只是这一个,而不同于其他任何。
朱零的作品每一幅都是不同的,正是因为朱零对物象的每一次理解和描摹,都具有着不同的情态和语境,这是重写生的画家与拟古派最根本的不同,最自豪的优势。
天地物象,经过画家的眼睛和心灵,转换为点,线,面,及各种构成方式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训练有素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来,成就了朱零绘画艺术独特的审美体验;然而,朱零又是一位清醒的、理性的画家,情绪的奔涌都被他的理智控制在恰到好处的范围内,因此他的绘画中绝不会出现失控和混乱,全部是法度森严,秩序井然,品读之下都是舒适的,愉悦的,有惊无险的。
即便是在他探索性的现代山水创作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情绪的理性把控。他一贯主张将艺术置于传统文化审美共性圭臬之下,情绪宣泄绝不可泛滥无度,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艺术了。在胸中逸气澎湃奔涌的时刻,他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寻到了情绪的出口。长期的自觉的美学思维训练,已经让他对美的追求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本然动作。从朱零早期的构成类山水作品望后看,随着此类作品创作上的逐渐成熟,情绪的宣泄正逐步得到越来越理智的控制,画面中线条对面积的分割越来越凸显美学共性,细碎与完整,正大与倚侧,清浅与幽深,明亮与黯哑,看似自然天成,实则精心妙造而不露痕迹。
朱零认为,传统山水的表达情绪必须接受传统美学的束缚与管控,这是属于审美共性的部分;但他钟情的构成类现代山水作品,则在传统审美共性统领之下,借助自己最熟悉的艺术语言,表情抒意的最佳路径。表达情感,抒发逸气,一定要借助自己最得心应手的题材,这正是朱零的聪明之处。采访结束时,朱零拿出最新的画作,进行最后的润色和调整。一边调着花青,一边说:“石头!我最熟悉的题材就是石头!所以,我用石头表达情感!”
用石头表达情感,这话说得是多么自信。顽石一块,两块,三四块,堆叠累积,成为他表达情感的最为自由的方式——他有理由有这个自信。
在节奏,秩序,和自由的石头之间,我寻到朱零。
梦想与坚守之间
“笔墨语言的转换”——这是朱零在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导师工作室的课题。拿这个词组做导师工作室的课题,他独特到有些固执。这个晚间的采访,80%的时间,我们都在讨论这个词组。
“笔墨语言的转换”。这是朱零的课题,更是他的一个对自己的挑战。他其实完全可以不用这个词组来命名,按部就班、采用惯常的教学方式,招生、教学、毕业,一拨又一拨,不费心力就可以无功无过地完成教学任务,然后腾出时间和精力全神贯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但他偏不。他试图在清美这个教学平台上,把自己精深的绘画体验和艰辛的笔墨训练历程,嚼英咀华,化茧成蝶,去寻找一个规律,去建立一个体系,去构造一个方法论,从而摸索出一条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训练出最佳笔墨能力和绘画能力的途径。
这是一条太艰辛的路。朱零的“笔墨语言转换”教学也一直在路上,不断修正,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着。
朱零的“笔墨语言转换”教学,在模式上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变——沿用传统、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模式,没有改变这个大的框架。他和他的教学团队所做的努力,是在临摹这个领域的教学改革——在对传统的学习和理解方式上,做了自己大胆的尝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论。他把每个教学周期的第一个月,规定为对传统审美共性的提取和学习。从最简单的画线训练开始,再到高强度大容量的笔法训练,墨法训练,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寻找到符合审美标准的线条的表达方式,从而建立起一种笔墨的能力,获得一种绘画的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将成为每位学员画家生涯的技术支撑——朱零导师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按照朱零的教学模式,在经过第一阶段的笔墨强化训练之后,紧跟着进行的是将笔墨训练的教学成果嫁接到《芥子园》的学习中去,将用笔用墨同芥子园的造型和画理结合起来训练,将笔墨语言的传统审美共性的提取运用到物象造型之中,完成笔墨造型的基础技能体系的构建。继而,教学进入第三阶段,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成果,在第三阶段的写生训练中迅速转化、生发,已经训练有素的笔墨语言、用线的方式、在芥子园中找到的画理跟大自然进行对接,这个时候,一旦能够找到接点,那么自然物象很快就转换为笔墨语言。
这个独特的教学体系,就是朱零为之倾尽心力的“笔墨语言的转换”课题。朱零说:“其实最初的出发点,是想通过笔墨语言审美共性的训练,让你掌握一种能力,掌握对工具材料的熟悉、对中国传统绘画样式的熟练程度。是你想画什么东西就能画出什么东西,只要你有想法,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但这是很有难度的。在实际教学中,现实和当初的想法差距非常大,因为每一个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有这种思想、有这种能力的人,很少!只有改变方法,我们的训练方式还在继续用,然后往传统上靠。让大家尽量掌握一种能力,让大家使用这种方法能够让自己的画作有一种改观,并用这种能力一直走下去。”……
朱零的这番话让我感动良久。作为导师,他想教给学生的,是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但凡成功者,都经历过一场自己跟自己较劲的战争。朱零也是这样。
他说,我总是感动于西藏朝圣者。梦想虽然遥远,但一生中总要完成一次。
或许很累。
或许孤单。
或许鲜有同行者。
这都不重要。
朱零的梦想,具有朱零的意义。
为梦想的朱零,坚守内心的朱零。
我终于寻到。
夜语风荷于 2015/1/28
夜语风荷,女,本名杜泓,画家,作家。现居河北石家庄。当代书法网副总编辑,当代书法论坛副坛主、首席记者,当代书法网“风荷访名家”特邀专栏作家、河北省诗词书画艺术研究院特约评论家、叽哩咕噜艺术网首席评论家。中国散文诗论坛专栏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金石学会理事。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以散文见长,犹擅人物专访、书画艺术评论,在《当代书法论坛》《书法报》《书法导报》《神州名家书画》《大众阅读报》等各类媒体发表百万余字。多次获得国内各类奖项。
夜语风荷主要获奖经历:
1、河北省散文学会第四、五、六、七届“河北散文名作奖”。
2、2007年12月当代书法网正式为其开通“风荷访名家”名家访谈专栏,成为国内专业书法网络媒体的品牌栏目。
3、2008年,散文集《月光照进朝北的窗》获“中国散文学会”优秀作品奖。
4、2009年,散文《阳光是我的美丽乡愁》(原载大众阅读报)获得第二届星光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三等奖。
5、2009年,散文《阳光是我的美丽乡愁》被收入《2009年度散文精选》。
6、2012年5月,散文《阿婆茶里的欸乃时光》获得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中国旅游报社联合设立的全国性游记文学最高奖项——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大奖优秀奖。
7、2014年11月,论文《从书法网络媒体现状看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新建构》入选“祭侄稿杯”当代书法创作理论研讨会。
夜语风荷出版年表:
1、《荷,如此亲近》(散文集,2005年4月)
2、《月光照进朝北的窗》(散文集,2008年1月,花山文艺出版社)
3、《与梦同住——当代书画名家访记》(访谈集,2011年8月,河北美术出版社)
4、《逍遥之遥》(随笔集,2012年8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朱零简介】
朱零(林)出生于新疆石河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朱零笔墨语言转换专项研修班导师、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研究生班执行导师,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朱零山水艺术工作室导师。
作品多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首届中国写意画展、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优秀奖)、李苦禅艺术馆开馆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第七届全国书法作品展第三届、首届兰亭奖书法展等各种展览并获奖。
出版有《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朱零卷》、《收藏界关注的中国画家:朱零卷》、《中国画名家精品粹编:朱零山水写生》、《中国美术出版界推介画家:朱零》等、《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书画》、《中国书画博揽》、《中国典藏》、《十方艺术》、《美术内参》等数十种媒体专题介绍。
【朱零作品欣赏】
(责任编辑:周远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