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艺术家朱零:不做“中国画家”,要做“中国画艺术家”
2015-03-05 16:21:43 王若蛟
《太行写意》
朱零在百变山水里挖掘“共性”
作者:王若蛟
“诗与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无疑是一对联系最为紧密的姊妹艺术,中国山水画注重达意抒情,意境的传达是山水画家构思的核心:关系到作品的品格、深度及感染力。诗之为言志也,诗是无声画,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的精神获得解放和超越,都来源于个体生命深层次的对自然万物的深切领悟。”
——朱零
在“共性”里开拓思维
“漫写溪山亲风雅,满纸烟云入禅家。心无挂碍得清韵,此中真意生物华。”寥寥几字,就能把自己在青山碧水之间写生的惬意之感完整地表达出来。像这样简洁明快的诗,朱零还创作了不少。“我写诗,也不过是打油诗,只把它当做传达意境的一种方式。”朱零并没有将作诗一事上纲上线,但他却深信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提出的观点:“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朱零洞悉了诗画之间的默契,所以常常题一两首诗,为自己的云烟山水助兴。
朱零最初接触笔墨,是由书法开始。信步于诗书画之间多年,朱零体味到中国文化中理性的一面,于是,他开始了对“审美共性”的钻研,希望能借助这个信息畅通的时代,冲破中国画传统中的历史局限。
在朱零的诸多山水作品中,南北方景致各半,看不出对任何一方过分的偏爱。事实上,自明代起,南北画派就逐渐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后来诸多画家也深以为意,创作灵性来源于水土滋养、各派画风逐渐完善成熟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朱零自一开始接触中国画就没有屈从于这样的划分。“我认为,南北分宗实则是受到了时代局限。从当代来讲,资讯媒体如此发达,我们接受信息之广不可同日而语,全世界的艺术形式汹涌而来,怎可视而不见?”
所谓“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若遇事只凭固有思维、记忆,不能就事论事地采取客观态度,必然受挫,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朱零并没有不假思索地将自己安置在前人轨道上,反而因时制宜地开始了对传统“遗制”的反思:“我认为任何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一味追求某一种状态,其对面的状态肯定就有所缺失,比如南派绘画讲究温润,气势会少一点。北派讲究那种雄浑强悍,也难免缺少韵味。但时至当下,这些东西完全都可以弥合。”朱零强调,自己从未将南北派完全分离开,反而是在两者之间努力寻找共性。在严肃的学术博弈中,朱零总是彰显着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洒脱。
挣脱了南北画派的束缚,朱零开始了从共性入手的探究。“我所提到的共性,是传统中被普遍认可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元素。文化的传承,终究是需要共性来支撑的。所以从这一角度入手,思路就会被完全打开,眼前看到的也是毫无限制的气象。比如用笔运墨、构图造型、气韵抒发等等,皆是有共性的,而这之间的共性恰恰也是最优秀的。”朱零认为,只要能认真彻底地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共性有条理地疏通下来,必定会助这一路披荆斩棘而来的民族艺术更顺畅地开疆拓土。
《云起宜景观》
清清楚楚用笔墨
就是这样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朱零,在最初接触绘画的时候,竟硬生生地跟自己的笔墨较了好一阵子劲儿。“最初画画,我把‘勾、皴、点、染、擦’中的‘擦’和‘染’去掉了,这两项技法容易让画面交代不清楚,去掉它们就是为了强迫自己把结构做清楚。”最初的朱零,擅用干笔,极重视线条的运用,绘画功力上绝不掺一点儿水分。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朱零明白,逸气翩然的佳作并非看上去寥寥几笔那么简单。笔下功夫必须见真章。“我最初开始画画的时候,恰逢‘黄宾虹热’,他确实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新高度,但是限于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那个时候我还不太能理解。于是我便从明清时期以前的典型作品入手,这些作品用笔结构、思路文脉都非常清晰。”没有跟着潮流一猛子扎进云雾缭绕的“积墨热潮”里,朱零正视自己的能力,找到了最合适的突破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若总是心急火燎地跨着大步终究是走不远的。自此,朱零给自己定下了基调:清、透、厚。他要求自己清晰地交代想法;画面不飘不浮、不油不滑;整个作品气韵生动,通透达意。无论此后画风怎样转变,朱零也从来没有脱离开这最初的准则。
能这样脚踏实地、不急不躁地稳健成长,朱零认为大部分原因都是得益于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他的老师邱振中先生。“他给我提供的,是一个方法论。学习书法期间,他用科学的方法将结构笔画单独分解开,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包括我现在对审美共性的说法和对笔墨的学习理解,大多受到了他的影响。”
《古建筑寺庙》
如今再看朱零作品,笔笔生发的线条之外,还多了些点染之间的灵气韵味。“2005年,是我写生经历里的一个拐点。我们给怀柔区政府画百米长卷,三个月都在山里写生。那时感觉自己懵懵懂懂。后来再一次机会到河南写生,赶上下雨天,我便在房内读书临画。这一次我仔细思考,用笔到底是哪里不足。终于在黄宾虹的作品里得到了启发,我的用笔其实是少了文人气质。”此次写生归来,曾经说朱零画画是“玩票”的朋友们都说,他定是得到了高人指点。朱零自己也心生愉悦。此后,2009年朱零又因《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得到了启发,“我在思考,绘画是不是也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状态,并且开始尝试画出不同的品德面貌。”
笔下功夫扎实的朱零,开始有了诸多想法。朱零坦言,自己不想做个“中国画家”,而是要做个“中国画艺术家”,他认为艺术家面对不同物象,是会有不同情感传达的,而非以不变应万变。曾有人这样评价朱零的画展:“要是不说明是你个人的画展,我会以为是好几个人的展览。”在朱零看来,他更期待自己成为一个调动所有感官状态来为画面服务的艺术家。
满负责任的成果求证
现在身为人师的朱零,关注自己内心感悟的同时,也多了许多“责任性”思考。“现在的很多老师教学生画画,大多从个性入手。从某一家入手的时候,就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当出现一个新的课题或自然景象之时便会手足无措。因为你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朱零认为,西画教学中的“规律”教学法很值得借鉴。西画大多从透视比例、光影关系、明暗调子等学起,掌握了要领再去创作便可举一反三,得心应手。“临画确实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基本功的方法,但是如果可以从审美共性入手,比如将用笔的平、留、圆、重、变五法,结构虚实疏密的处理方式等尽数掌握,那么怎样传达感悟就自由多了。”朱零将自己多年来不断探究的成果用于教学思考,希望能更有效地将中国画精髓传授给学生。“当你发现自己的笔墨弱点时,再有针对性地临画效果会更好。”
除了教学方式,朱零还发现,在中国画的代代传承中,“程式化”往往被极力反对。“程式本身没有错,程式化则是个人的问题。”对于一切要“扣帽子”的事,朱零总是严谨细致地将是与非明确划分开。“比如我们学汉字,它本身就是一种程式,谁也不能将其改变。当你想要写作,必须先识字。但若你的作品不能流芳百世、不能跻身诺贝尔文学奖,那你是怨不得文字本身的,只能说个人能力没有达到。”在朱零眼中,传统笔墨中的程式本没有错,逃脱不了“程式化”实是因为没有将传统看透。
《昆山村老学校》
当把眼光投射到更大的范围,在整个绘画领域,“传统”几经动荡,在当代画坛又高调复兴。对于这样的反弹,朱零也有自己的担忧:“现在的状态确实有点矫枉过正。传统本身没有错,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传统,这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朱零坚持,我们这个时代,不应该把传统固定在一种模式里,只有将传统重新梳理,找到审美共性并将其提取出来,身体力行地用于创作之中,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精髓。“中国画不是孤芳自赏的,我们也要走向世界,交流需要平台,需要视觉形象的沟通。经历‘八五思潮’的洗礼,我们已经认清了绝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迎合别人,那么找到自己文化的落脚点就尤为重要。”当朱零把自己寻找共性的理念放置在任何一种环境下,都能找到用武之地时,他便更加肯定自己的路没有走错。
当下,朱零仍然不停奔波于写生和画展之间,山水自然带给他的是情感升华,画展带给他的是学术探讨。“到自然中去,一方面是验证传统,一方面是寻找新的语言。它会给我们提供无限可能。将来,也许我会开一个画展,里面的每张画都有差异,可能你会觉得那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但是这些差异之间,一定会有共性存在。”关于“共性”的探索和验证仍在继续,朱零亦在不遗余力地让自己羽翼更加丰满。
朱零出生于新疆石河子。毕业于新疆广播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工作室首届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第二届中国山水画双年展、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中画精品展等,并多次获奖。
出版有《中国美术出版界推荐画家:朱零》《收藏界关注的中国画家:朱零》等。
展讯
展览名称:“大道归真”朱零国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5.01.17—2015.02.01
展览地点:听雨楼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南路6号天雅古玩城751)
(责任编辑:周远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