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强制性过度使用:为什么艺术世界应该放弃“强迫症”

2015-03-06 09:32:53 未知

  

  David Adam 以及他最新出版物的封面“无法停止的男人”(The Man Who Couldn’t Stop)

  “我们所有人都有强迫症,”艺术家Marilyn Minter在我访问她工作室时这么向我说。她在提及她的助手团队时这么说,她的许多助手在严阵以待的认真从挑选好的图片上临摹描绘精细的线条,或是一层层的细致罩染珐琅釉层,用他们的指尖小心翼翼的一小块一小块的细致描绘。当跟艺术家谈及他们的创作时,让助手代工已经非常常见了,所以当Minter谈及她的“创作”过程时,笔者似乎没有立场反对她。这些存在于艺术创作中的重复描绘、或任何形式的紧张而又需要极端专注的重复性劳动需要一种强迫症式的手动劳动来完成。这种看似随意的自我强迫归类式“疾病”不能认真地与其他真正的痛苦类比——你不可能听到任何一个艺术家因为这种艺术创作就自嘲说他们自己是精神分裂或者他们的最新作品由躁郁症症状完成。艺术家往往真正在经历的是无准备的给自己下诊断结论或者非得让自己得上这种时髦的“强迫症”。这简直是在将两种不同的事情混为一谈——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这种重要的区别或者可以在David Adam的新回忆录“强迫症和真实的故事——生命消失于思考中”可见一斑。  “虽然强迫症被下定义为痛苦的自我难产与真正的自我认知之间的碰撞,”Adam写道,“强迫型人格障碍则是一条自我和谐式的横亘与欲望与需求间的界限——更容易被接受。换句话说,强迫症无疑是个人痛苦的地狱,但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则是当事人身边人的地狱,患有强迫型自我障碍的人通常对他们过分的整洁需求是持有骄傲的。”Adam随后总结道:“基于我大量对强迫症的思考,我个人觉得强迫症太消极了。”

  Adam个人的强迫症式的沉重负担则是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不是说他本人患有艾滋病,而是这种恐惧自己会患上艾滋病的幻觉,他本人沉浸于这种古怪的自我剧情里。当他女儿诞生时情况变得更加急转直下,他本人的焦虑感甚至波及了女儿。“无法阻止的男人”作品面世时似乎不是一件坏事——如果说作品引领产生了讨论或自我察觉的话——而可悲的事实是“强迫症”并不应得这种定义结局。这本自传稍嫌粗制滥造和偏激,有些篇章甚至粗暴浅薄的混合了一些对病情的研究和争论的历史性文章——看上去简直像一出通俗剧,Adam不加思考的从巴拉德或柯南伯格的电影里生拉硬扯了一些情节到书里——像柯南伯格经典的身体完整性认同障碍,“这是一种健康人的不健康幻觉——他们幻想并相信自己有太多的四肢。”

  笔者个人给这本书的评价可能有点不太合理的过高了,大概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笔者本人都是本书人口统计学的例子。我今年33岁,从8年级开始(中学二年级)我就周而复始的饱受着强迫症的折磨,我青春期的大脑简直被强制性的欢乐和尴尬折磨的要爆炸掉。从那时开始我饥饿的大脑无时不“享受”这愚蠢强迫症的永无休止的自助餐:恐惧从未到来过的各种事故,或者焦虑自己没有给未来有可能遇到的各类事故做好准备,对简单回忆的不合理的怀疑;担心会遇到的前路的泥泞和困难……你知道吗,你在路上随随便便遇到的一个普通的小孩,就有可能让你产生绕行的念头——因为你不想不慎撞上他们,你绕行以确保孩子们不会死在马路上。还有就是生活在纽约的再也不能开车的你能遇到的不多的“好事情”:床虱恐惧症!还有那些躲也躲不掉的、遍布网络各个角落的、事无巨细的社交网络产品和消费!那些各种各样的专家,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八卦专家们;你三个月中的每周都去看皮肤科医生而产生的全面忧郁症,因为你能支付医生大量的诊费所以大概诊所就一直给你安排永无止境的看诊。因你对你皮肤科医生产生了怀疑而开始偷偷录下医生的看诊音频而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症,你还得花力气在皮肤科医生发现你在透露看诊时不致于让医生勃然大怒;在你手头能抓到的各种杂志空白和纸片上写下你这种强迫症的笔记,让未来的自己不致于再次怀疑记忆。没错,就像电影“记忆碎片”,除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什么娱乐性之外。“无法停止的男人”其实在表达观点清晰方面还是有些用处的,强迫症真的不是“好事物”的伪装甲胄,也不是一个用来丈量正确性的工具。强迫症从来没在我写作或是艺术创作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也没对我的创作能力产生过帮助,也没有产生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强迫症一直以来都是创造性的敌人。

  这本回忆录大多是一些有关强迫症的粗略调查,与此相反的是关于强迫症其实有很多其他的好书:Jeffrey Schwartz的“大脑枷锁Brain Lock”(这是一本自助书,公平的说,本书是一个经典流派的代表作品。但却被Adam在他的书里奇怪的完全的忽略了)。以及Steven Phillipson博士有关纯强迫症的一系列论文。Adam则只是简要的讨论了一下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而Lisa Belkin在2005年关于这个问题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就更值得阅读了。

  虽然这是本相对失败的回忆录,但至少在试图把强迫症引入主流讨论这个方面有所成功。对于艺术世界而言,也许它其实很好地通过打磨自己的方式将一些需要传播的合适的符号传播了出去,对某些艺术作品或创作本身而言还是有所帮助的。但如果像Ben Davis那套陈词滥调所建议的把它添加到你的“不看”名单上的话,你的状态就剩下了两个:“附属化”和“迷幻化”。随便你怎么给你自己的艺术创作命名,叫它强迫症也好,错综复杂也好,或者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小动作也好,你需要记住的是:真正的强迫症绝不会让你创作出任何你能公开挂在墙上的作品。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