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小A看展】缪晓春:在虚实中“遣词造句”

2015-03-07 08:23:59 彭菲

艺术家缪晓春

  提到缪晓春,总绕不开他的影像作品。以晶格线搭建的人体透视语言、电影情节般的叙事结构、适时重塑名画场景的能力,造就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3月6日,这位谙熟数字技术的艺术家,在阿拉里奥上海空间举办其新年首展《遣词造句》。这一次,他不提影像,他展绘画。

  “恰恰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让我想到了某种可能,是否能用另一种方式介入绘画,而且它还能让我觉得新鲜和刺激。”在开幕现场,缪晓春直言回归绘画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曾举办过首个绘画个展。之后,他远赴德国深造,开始那段为人熟知的留学生活。

  展览现场 阿拉里奥上海空间一层 《死亡胜利》(局部)

  本次个展展出了缪晓春自2010年以来的主要作品,如《死亡胜利》(2015)、《绝对素描》系列、《迷离》(2015)、《星期天的早餐》(2013)、《洗礼》(2013)等。这些作品均取自艺术家以往的影像作品,他截取某个静态画面,经电脑建模与运算后,生成三维矢量图;再用刻字机将其复刻,帖至画布,最后进行手绘。上述方式延续缪晓春对数字影像的探索。视觉语言上,其绘画作品主要呈现三种风格,以《绝对素描》系列为例的晶格线的人物透视、如《死亡胜利》般的剪影式色块绘画、以及晶格点的菱形叠加,一如《迷离》。针对三大主要尝试,缪晓春进一步解释道: “我喜欢把模型变成晶格化再简化一下,使它不那么规则,几个人物叠加的晶格化,相当复杂,吸引我的注意;而不同的色块,最初是为了便于区分每一个模型而设定的,集合一起后,发现它们很具体,又很抽象,一如马蒂斯的剪纸,又复杂得多;菱形叠加,让我想到了基因突变,它可能改变我们原先的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死亡胜利》是艺术家目前最大的绘画作品。这件长宽均为8米的作品被等分为64块,按照实体顺序依次展示在一、二层的空间中。《死亡胜利》首次出现在缪晓春的重要影像《从头再来》中,他以布鲁盖尔(Pieter Bruegel)的同名原作为基础,将所有人物转换为矢量图,另加摄影师、录音师和场记,以达到“影片叙述”的客观效果。2011年,缪晓春画了第一幅《死亡胜利》,尺幅大约是新版的一半。当时,他分别手绘了两版,以橙色为背景色的“落日黄昏”,以及湛蓝色背景的“夜幕狂想”。缪晓春说:“《死亡胜利》里的所有人,都是我。”

  同时,为集中展示缪晓春对于色彩“通道”的探索,2013年的作品《星期天的早餐》也被放置在一层空间。据介绍,该作品也因不同取色,有两个不同版本。

  展览现场 阿拉里奥上海空间二层

  展览现场 图为《绝对素描——安全》(2012)

  另外,本次展览唯一一件影像作品,被单独放置在展厅二层的一处展墙上。它似乎诉说了艺术家的创作线索——画面中运动着的晶格线人物,以及水珠式的流动片段,经艺术家的二次创作,转换为一件件手绘作品。无论是《绝对素描——透视》(2012)、《绝对素描——安全》(2012)、还是《洗礼》(2013),其标志性的视觉符号都在视频中得以呈现。“其实不管是用典,还是透视,绘画主题并不是最重要的,我还是想借此展览,探索数码技术与平面手绘的可能性,这种转换方式是否得以革新,还有哪些潜力,是我最关注的。”缪晓春告诉记者。

  的确,影像作品逐渐依托日益革新的数码技术已是不争事实,不过传统绘画是否会因此改变,还是个尚待解答的问题。毕竟,绘画最大的魅力,在于走近它,甚至极端靠近它,用肉眼,看那一笔一划中的微妙奥秘。

  作品《死亡胜利》布面丙烯 800x800cm 2015  

  作品《星期天的野餐》300x400cm 2013

  作品《迷离》布面丙烯 100x80cm 2015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