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协力》赏析
2015-03-09 14:58:01 赖荣幸
这是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的金奖作品,也是广东美协50年50件经典作品。表现的是八十年代农村不难见到的情景:在乡村泥泞的小路上,一台手扶拖拉机正在上坡行驶,因为泥路陡峭多滑,驾驶员尽力压低车头,众人齐心协力在同一时间发力,助推车子前行。作品以厚重朴实的造型和纪念碑式的表现手法,将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形象镌刻在时代的丰碑上,如此力作出现在纪念建国50周年的全国美展上显然是有代表意义的,它使人想起正在崛起的中国正是需要同心协力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黄增炎教授的这件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固然与特定的主题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画面的精心组织以及作者在水彩语言方面的开拓。作品在构图上采用45度角视觉,将人物置于斜对角线上,人物与车子之间既互不遮挡,又方便表现力的一面。从人物造型、车辆刻画、石材质感到环境的铺陈,都凝聚着作者巨大的心血,凝聚着反复的否定之否定的构思。当然,无论是此前还是后来,作者都不热衷主题性美术创作,或者说,作者考虑更多的还是借助所谓的主题而进行自我的语言实验,这既包括了作者在作画过程中对于材料、笔法的新的尝试,也包括艺术语言精益求精的追求,每一笔、每一个块面,都经过谨慎的思考和反复的实验。作者有过从军经历,早期学习过版画,后来接受学院水彩教育,此后又从事装饰色彩教学研究,版画的质朴与力度、水彩的通透与流畅、装饰艺术的抽象造型与璀璨色彩,或隐或现指向其水彩艺术浑朴、厚重和丰富的一面。
该作还有一个不容易被人注意的地方是光线的使用,周边的环境与黄褐色的泥路连成一片,使整个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这些暖色调是十分考究和充满光色变化的。近处跟主体相关的部分较明亮,周边渐深,远处为浅灰色的天空,使画面略显朦胧但层次分明。作品有意或无意借鉴了古典绘画光线聚焦的处理手法,这种集中的光线避免人物暴露在空旷的环境之中,有利于细节刻画和光色表现,有利于塑造概括性和戏剧性的视觉效果。同时,光线和色彩在创作中体现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慎独和深邃的一面。
水彩作为西画的一种,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思潮中传入中国,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它没有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符号学意义,没有油画的创作群体和在重大题材方面的表现优势,没有版画“顷刻能办”的宣传性,也没有雕塑在纪念艺术中的显赫地位,因此在画种划分以及相应的专业设置上可谓处于弱势群体。在倡导重大题材表现的全国美展中,水彩画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不过我觉得这对于作者而言绝非偶然,而是长期近乎倔强的执守与摸索的结果,他曾坦言:“适逢国油版雕等大行其道之时,我却似非而是地将自己置于艺术圈的边缘,乐此不倦于做一另类,而且又都归结于‘没有选择的余地’甚或‘不期而然’。”其实,正是这种“不期而然”,促使作者走上一条持续探究的道路。有句哲言是这样说的:引到永生的门是窄的,因为路小,所以找着的人也少。艺术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
摘自广州美术学院院报2014年第八期
(责任编辑:谢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