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狮吊饰刺绣杯 垫老手艺求存制新作
2015-03-10 08:54:28 吴广宇 实习生王春燕
广府庙会非遗区昨开幕,传统手工艺赶潮流迎合市场需求
上党女红、新会葵艺、四川糖画……作为庙会特色之一的非遗展览,每年都能吸引一大批市民的眼球,第五届广府庙会上周四开幕,其中非遗展览虽然推迟了4天直到昨日才举行,但是依旧火爆,除了有传统广府非遗外,还有8个首次亮相庙会的各省非遗。对于这些老行当,你了解多少呢?
非遗手艺吹起“潮流风”
今年位于北京路千年古道上的广府庙会非遗展区,总摊位数达到46个,较往年数量翻一番,其中新增的除了广府地区的“三雕一绣一彩”非遗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省级非遗,如贵州的蜡染、刺绣、竹编、银器制作,山西上党女红(布老虎),四川糖画,河南陶埙,龙泉青瓷等。手工艺师傅现场制作,观者甚众。
今年77岁的红木宫灯制作大师罗昭亮,更是现场坐镇向游人介绍他的老行当,除了展示严格按照传统制作的大型宫灯外,还带来一些掌上小宫灯纪念品。他表示,传统技艺要不断创新,才能面向市场需求。记者发现,像醒狮头扎作、戏服缝制、景泰蓝等非遗摊位前,也没有像往年那样仅展示大型传统作品,而是吸收传统元素,转化为醒狮汽车吊饰、刺绣杯垫、景泰蓝书签等时髦纪念品。
在这股非遗实用化的风潮下,本届广府庙会同时启动了首届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面向所有对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有热情的设计者,征集一批将传统元素与创意手法结合、美观实用、可量化生产的非遗创意产品。3-5月为作品征集阶段,作品可以是创作图纸、实物或其他展示形式,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举行颁奖仪式。
国家级非遗葵扇一把卖千元
儿时外婆乘凉的葵扇,在廖惠林手中成为走进世博会的千元工艺品,如今已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他,昨日首临广府庙会,摊位前从80元一把的绣织葵扇,到千元一把的烙画葵艺扇,让人记起广东新会的葵扇,从明清时期就已是贡品。而廖惠林祖上三代也是从事做葵扇的行当。
葵树的叶子葵笔,是葵扇的主要原料,一棵树只有极少数部分才能做成优质的葵扇,葵叶要烘干形成“葵笔”,才能将纤维编织成美轮美奂的葵扇,艺人还要在凹凸不平的葵扇上作画,稍有不慎就会烙穿葵扇,得出一把精品相当不易。廖惠林说,新会从晋代起就种植葵树,至改革开放以前,葵业曾是新会的一大支柱行业,兴盛期年产上亿柄葵扇。不过随着风扇空调的普及,织葵扇手艺日渐式微。新会葵艺凭借复杂的编织、车绣、烙画、剪贴等工艺,于2006年、2008年分别列入广东省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看点
山西上党女红(布老虎)
今年庙会非遗区来了不少新行当,山西女红(布老虎)就是其中的一员。来自山西的传承人高艳青女士,拿出一只布老虎介绍,上党女红以丝绸锦锻和传统花布、彩线为主材,以民间手工、民族风格和民俗风情为特色,作品包括十二生肖、四季平安等挂件,多种布老虎样式。
“那个年代妈妈们要做各种家务,没有时间陪小孩玩,就缝制一个布老虎陪伴孩子,以为老虎可以避邪。”高艳青从小就跟母亲和外婆学习,而妈妈辈也都是这样一直传承下来的。但是谈到关于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问题时,高女士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现在愿意学习女红的人已经很少了,做一个最简单的布老虎最起码要3个小时,并且很容易得颈椎病,工资也不是很高,很多妇女都觉得还不如去做清洁工。”
四川糖画
90后薛姓小伙这次跟二叔和父亲一起来到了广府庙会非遗展,展出的是四川糖画。糖画是一种汉代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我们家老一辈都一直做这个,从我爸爸这一代上世纪90年代来到广东这块,前几年我们还经常去学校外面卖或者摆地摊,但是现在都卖不太出去,主要参加一些庙会和商演,表演制作过程。”薛姓小伙告诉记者,“其实我们也做了一些创新,以前都是扁平状的,目前也尝试着做一些立体的。”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