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毛焰:一个人和一种灰

2015-03-11 09:44:46 未知

  毛焰是绘画界的隐士应该没有人会否认。在各地艺术家们纷纷北上,在各种前卫艺术、新潮观念层出不穷的文化中心寻找一席之地的时候,毛焰却总是呆在南京平静地画画、教书。当装置、观念、新媒体等艺术形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架上绘画艺术时,毛焰仍然执意探索他的肖像画创作,甚至将这一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画出了中国水墨山水意趣。最近,毛焰在纽约佩斯举办他的同名新个展,这也是他在纽约的首次个展,展出他的14幅最新创作。

  毛焰并不经常变换他的画题,单单一个“托马斯”,毛焰就让我们看了十年。在灰色调、光影造型、明暗斑驳的笔触中,“托马斯”在毛焰写实主义的框架下探索幽深微妙的人类精神世界。《托马斯》系列中,毛焰似乎不再关注灵魂。他将托马斯的面孔不厌其烦地进行摆弄和组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的画这个人那些凸起的器官,让托马斯这个人呈现不同的面孔。在毛焰的这个系列中,看不出灵魂的广阔性了,而是让我们看到了器官本身的广阔性,每一个器官漂浮在灰色的无垠的背景中,每一个器官或许就是一个无限的世界。

  十几年前,毛焰曾放言,“我希望画面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局部都充满表情。”对于一个24岁即在大型展览会上获奖的画家,其非凡的才情有着相当有力的佐证。那幅让他一跃跻身“千万俱乐部”的《记忆或者舞蹈的黑玫瑰》便是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代表作。著名评论家栗宪庭也曾撰文称赞,“毛焰的作品放在欧洲任何博物馆的大师作品前,都毫不逊色。”那时的毛焰,是用才华在创作。然而,随着岁月变迁,他的绘画探索已经逐渐进入另一个阶段,现在的毛焰更多地是凭借阅历创作,有意收敛那些曾让他光芒四射的才气,笔触间少了几分充满艺术家气质的神经质与狂躁,而增添了几分理性和深刻。他坦言,如今的创作,在绘画背后支撑他的东西比以前更多,不局限于艺术家自己的小宇宙,而是“内心向世界敞开”。

  毛焰作画时常是没有特别刻意的情绪,整个人处于“放空”状态,当感知到的事物穿越艺术家的身体,任情绪自然流淌,作品也将由此呈现出最浑然天成的形态。难怪,在近几年的毛焰作品中,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凸现出“空灵”的古典水墨山水意境。不论是托马斯还是新作中的外国女性系列,西方人像的清晰轮廓被画家刻意地模糊了,人像融入背景之中,难以捕捉的高灰度色调在冷暖虚实之间转换,将一切变得虚无缥缈,迷离不定。也许恰恰由于被画对象是外国人,这种传统文化的流露才如此清晰地被觉察到。

  事实上,毛焰从未用画笔直接表达对任何现实事件、流行观念的态度,而是执意由个体出发探究深邃的人性,如果说早年的《青年郭力——缅怀德拉克洛瓦》尚有年轻人特有的鲜明态度与情感,“托马斯系列”以后的作品却显得越发隐晦而暧昧。他说自己不喜欢太强烈、直接地表达情绪。同时,他对肖像画的执着探索也远未停止。他认为,肖像画作为表达精神的载体是没有边界的,是否一辈子画“托马斯”也不重要,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不断挑战创作者自身感受力、认识深度的边界。

  毛焰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完成一件作品常常要耗费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长达三四年。有时,他会一遍一遍地画一幅画,每一次都很轻微,每一次又都能产生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放弃一些过于刻意的东西,让作品渐渐趋于平静和自然。反复描摹同一件事物,“静则生灵”,让毛焰有了一种近似修行的体验。他对自我的“过度表达”适中保持高度警惕,显然有意克制自己天才的那部分,而将神经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毛焰的好友、作家韩东评价毛焰是“疯狂的理智者”。生活中的他和作品中的他反差巨大。生活中的毛焰乐于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一切,时髦、随和,有时甚至不怕表现得浅薄;呈现在画作中的毛焰,却流露出虚无、疑虑甚至愤怒等各种情绪——即便是以极其克制和委婉的方式。这种有趣的对比和统一大约正是“毛式生存之道”的体现。想起《菜根谭》里那句名言:“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清醒如毛焰者,应该早已参透这古老智慧个中三味。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凤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