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4)
2015-03-11 11:48:51 未知
由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并主办的精品书法艺术展览“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4)”启幕,这也是中国美术馆继2012年首届该系列展览成功展出之后,第四次为观众呈现出的又一书法艺术盛宴。
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的成功,使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更为显现和深刻。缘于此,中国美术馆自2012年起以“翰墨传承”为题,策划当代书法系列展览,力求使此系列展览成为书法界展示创作成果、研究学术现状、交流创作经验的平台,也使广大观众能够及时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时代新貌。在过往的几次展览中,以参展书家人数之多、年龄跨度之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当代书坛的整体风貌。故而本次展览将关注的视角着力于接受过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系统教育的书法家的创作面貌,通过作品展示他们的创作理念。同时以展览为依托,促使社会更多的关注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功能以及与当代书法传承、发展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书法教育作为传承书法文化的重要方式,已经由昔日口传心授、私塾式教育为主,发展至今天以学科化、系统化学校教育为主的多种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类书法团体相继成立,书法展赛广泛开展。就书法教育而言,无论是群众性业余书法教育,中小学基础书法教育,还是高等院校的专业书法教育都取得长足发展。这其中,高等书法教育更是日见规模,已经以一门专业学科甚至一个特色学院的方式,在全国数十所大中院校内出现。高等书法教育在学术与创作及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对当前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
本次展览展出的130件作品出自朱以撒、徐利明、韩天雍、倪文东、刘彦湖、薛养贤、陆明君、张羽翔、刘灿铭、于明诠、郑晓华、甘中流、王元军、白砥、吕金光、陈海良、陈忠康、肖文飞、叶培贵、徐海、何来胜、杨涛、刘宗超、解小青、蔡梦霞、朱天曙等26位书法家。他们皆接受过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系统教育,而且其中多数书家至今仍然工作在高等书法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术业专攻,于书法理论及创作实践上皆有很高的成就,因此他们的作品是文采风流与翰逸神飞的完美融合,技巧表现中潜在着其学术思想的支撑。
与以往展览开幕形式不同,为了更好地实现公众与展览本身的互动,中国美术馆将继续以“艺术沙龙”的方式作为此次展览的开幕活动,邀请部分参展书家针对相关问题与观众展开自由的交流讨论,达到艺术服务大众的目的。届时参与书家将就“高等书法教育的价值取向”、“高等书法教育的社会功能”和“高等书法教育与当代书法发展”等问题进行阐述,并结合个人创作经验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希望本次书法邀请展的这种“亲民路线”能够为观众带来新的观展体验,并藉由这种新体验使展览“传承翰墨”的宗旨得以实现。
“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4)”,设在中国美术馆三层13至17号厅,展览时间将从7月12日持续至7月30日。
创作寄语
书法审美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视觉感受,是墨线所分割空间在视觉生理上造成的直觉感受,这一点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者,判断大致相同,如对『黄金分割』比例下空间审美的认同;其次,笔墨韵味,进入到笔墨层面。接收者根据书写留下的痕迹对作者当时的书写状态进行还原,从点画和书写节奏中获得审美体验。它需要接收者具备一定的书写经验,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越深刻,那么,这种还原就越具体和清晰。在这个层次上,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书写经验和有书写经验的人,审美差异很大;最后,书法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系统,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只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支分支,在上述的审美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上升到与社会、历史、民族、哲学等诸多因素的联系,并从中找到依据,得到验证,从而,使本是相对险隘的个人审美上升成为一种以更为宏大深远背景为依托的共性审美。三者的审美愉悦依次递进。
(责任编辑:房学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