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销广彩潘趣碗 跨越文明贸易瓷全球化的典范
2015-03-12 11:16:55 刘家麟
在中国陶瓷的历史长河中,对外贸易瓷器从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所谓“外销瓷”,简单的说,就是销往国外的出口瓷器。中国瓷器的大宗出口大约从唐代开始,早期东销日本,西销东南亚、中亚、西亚乃至非洲。而真正大规模、长时间持续出口则始自明代后期。明清两朝,中国瓷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制作技术日趋成熟,周期短,分工细,开始具备根据用户需要大规模快速生产的能力。
站在历史的大数据中,从唐代到我们今天的近千年中,数以亿计的瓷器产品,沿着海上以及陆地的贸易路线,散落在各个大洲的贵族以及普通百姓的手中。是什么样的商品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全球化?从而推进了欧亚文化的融合,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大发现,那就是中国的外销瓷。假如我们把每件外销瓷作为一个节点编码,那么我们会顺着这条千年的数据链,绘制一幅遍布全球的图画。外销瓷风格迥异,大到跨越文明,跨越宗教的思维碰撞,小到探究普通民众的生活起居,家族变迁。
光绪外销瓷潘趣碗(图片由商家提供)
外销瓷上的中国风,既指一般意义上西方人对中国事物的热情,也特指艺术生活中对所谓“中国风格”的追慕与模仿。这种中国风格的外销瓷,开始于1650年前后,延续至1750年左右。在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遐想中,中国是欢快而享乐的。外销瓷上的中国传统纹样装饰正好佐证了这样一种信念:花蝶纹花枝招展、蜂蝶纷飞、欣欣向荣;禽鸟纹百鸟争鸣,或枝头细语,或追逐游戏;走兽纹中动物充满人情味,或雌雄顾盼,或关爱幼犊;人物纹中各路神仙笑容可掬,为众人延寿祈福,男女老幼无不衣着华丽、生活富裕、亲情和睦、安乐温馨,公子小姐风度翩翩,温柔多情;山水风光纹或青松卧岩,高山瀑布,或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高士结伴悠游其间,如临仙境……这份诗情画意,或许并不为西方世界所熟知,但正如德国学者雷德侯所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大多具有超越政治和历史的特征”,洋人们即便不懂陶潜的诗意,却也不妨碍他们“欣赏中国陶瓷图案的实际效果,欣赏花的甜美和宁静的湖光山色。”
光绪外销瓷潘趣碗(图片由商家提供)
今天这件外销瓷是清代时期广彩人物大碗,这种碗的器型非常硕大,在欧洲被用于盛放果子酒类饮品,也被称之为潘趣碗。碗内壁开光绘画侍女,花卉纹饰,情趣盎然。
正如霍布斯所言:“在过去数千年的大多数时期,东方才是世界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而作为一种东方的发明创造向全球传播,中国外销瓷无疑是成功的,堪称东方全球化的典范。
(责任编辑:刘家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