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南京博物院庞莱臣藏品展引发热议

2015-03-13 10:55:30 未知

庞莱臣收藏的元代王蒙《丹山瀛海图》

庞莱臣收藏的元代王蒙《丹山瀛海图》。

  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日前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展览汇集了这位民国大藏家收藏的近百件(套)从北宋到清代的作品,其中不乏宋徽宗《鸲鹆图》、董其昌《秋兴八景图》等平时难得一见的珍品,几乎勾勒了半部中国绘画史。这也是1949年以来庞莱臣的藏品首次集结展出,成为近期国内艺术界的标志性事件。

  与此同时,诞生于150年前的庞莱臣,也因为此次展览而被更多人所了解。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在艺术品收藏热高烧不退且日益背离艺术价值的今天,比起时运和财力,庞莱臣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对收藏界更具有启示意义。

  近百展品横跨宋元明清,勾勒半部中国绘画史

  庞莱臣出生于浙江巨富之家,在苏浙沪都有庞大的产业。但他在自己所著的《虚斋名画录》序言里说,自己一生没有做出过大的事情,唯一过人的地方,是有机会看到这么多好的作品,并且可以收藏和保存下来。由此可见收藏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而根据他在《虚斋名画录》和《虚斋名画录续录》中所做的记录,他收藏的书画名作有700多件(套)。

  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萧平告诉记者,庞莱臣的藏品在国内主要分散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而此次展览的展品,就来自前三者的馆藏,时间横跨宋元明清,基本还原了其收藏的原貌,也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接触中国绘画史上重要作品的难得机会。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生专程赴南京参观此次展览。他这样表达自己的参观感受:“这些平时散落于各个博物馆的展品,如此集中地呈现在了同一个空间里,很难得,也让人看到了庞莱臣藏品在时间上的连贯性。”比如元四家的作品,南京博物院的馆藏中缺了王蒙,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中则没有黄公望,借这次展览之机,终于有了全貌。

  广交书画圈朋友,练就一双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

  毫无疑问,庞莱臣能够成为一代收藏大家,离不开命运的成全。正如萧平所说:“他生逢乱世,当时大量官家收藏流入民间。庞莱臣以财力为支撑,收入了许多名画。”然而,大富之家何其多,收藏家却寥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逊说:“比起时运,比起财力,庞莱臣在收藏中体现出的专业精神,对今天的人们更具启示意义。他用自己专业的眼光进行判断和挑选,这使得他的藏品真正具有艺术价值。”

  萧平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董其昌虽然传世之作很多,但代笔之作也不少,有些甚至是名家代笔。分辨出哪些是他的亲笔之作,始终是收藏界的热门话题。而庞莱臣当年就根据研究得出结论:那些没有加盖印章的画作,是董其昌的亲笔,而且是他最好的作品。吴湖帆在自己的日记里记录了庞莱臣的这一观点,并评论说:我看(庞莱臣)这个话是可信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虚斋藏画”到今天仍是书画品质的保证。

  萧平告诉记者,庞莱臣收藏眼光的锻炼,主要通过两方面:一是广交书画圈的朋友,他的朋友圈里不乏吴湖帆、叶恭绰、张大千这样的大家;二是组建了一个由陆恢、张砚孙、张大壮、樊少云、樊伯炎等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帮他掌眼。在孙逊看来,这一点与当下很多人追涨不追跌、只用耳朵听不用眼睛看的跟风式收藏形成了鲜明对比。

  拒绝把收藏与投资划等号,以守护文化之心做收藏

  为庞莱臣的专业精神提供支撑的,是他对于艺术品发自内心的热爱。丰子恺生前曾经说过,最好的画作,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其作用在于安慰人们的情感和心灵。事实上,这正是艺术品最大的价值所在,庞莱臣的收藏之所以宝贵,也恰恰是因为他让艺术品回归了自己的价值。

  庞莱臣拒绝把收藏与投资划上等号。其后人曾经回忆说,有位日本的富商非常喜欢《鸲鹆图》,多次托其中国朋友找到庞莱臣希望收购,价格一涨再涨。庞莱臣问中间人:是否是中国人?断然决绝了这桩交易。

  “庞莱臣也好,张伯驹也好,他们能够成为一代收藏大家,是因为他们有发乎内心的守护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孙逊一语中的。他和萧平不约而同地认为,艺术品收藏20多年来在国内发展迅猛,一方面激活了艺术品交易市场,但由此产生流弊,使艺术品收藏成为一种财富累积的方式,日益背离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把艺术品真正当做艺术品来热爱,这也许是庞莱臣收藏展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