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巴巴爸爸”何以成经典:真诚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

2015-03-20 15:36:03 未知

  图注:《巴巴爸爸》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对于德鲁斯·泰勒这个名字,或许人们并没什么印象,但如果听到下面这段俨然相声“贯口”的台词,想必会让很多“80后”倍感熟悉—— “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利波、巴巴伯、巴巴贝尔、巴巴布莱特、巴巴布拉伯! ”那时候,大家每每要为谁能一口气把这些名字说得一字不差而“唇枪舌剑” ,而《巴巴爸爸》系列图书和动画片中种种有趣的故事,也为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如今,“80后”已经长大,过起了小时候爸爸妈妈才有的忙碌生活,而不久前的一天,一条消息几乎刷遍了“朋友圈” —— “巴巴爸爸”的爸爸德鲁斯·泰勒离世,享年85岁,顷刻,曾经以为早已忘却的记忆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3月11日,接力出版社以“巴巴爸爸,永远的爸爸”为主题,举办德鲁斯·泰勒追思暨作品赏析会,并邀请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安黛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曹文轩、葛冰、保冬妮等人与漫画家聂峻、绘本作家“速写本子”以及《巴巴爸爸》系列图书的翻译者谢逢蓓,共同分享关于德鲁斯·泰勒以及《巴巴爸爸》的点点滴滴。

  复杂容易简单难

  在泰勒的描绘下,巴巴爸爸从土里长出来,但他不是一棵植物,而是一个动物。巴巴爸爸是粉红色的,有一个漂亮的黑色妻子和7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最神奇的本领就是可以随意改变身体的形状,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天马行空的幻想看上去是《巴巴爸爸》最大的魅力,不过在葛冰看来,泰勒在富于浪漫色彩的基调中又融入了非常现实的内容,不仅让小读者喜爱,成年人也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温馨。

  巴巴爸爸的孩子们,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黑、紫色,并各有一个突出的特色:爱读书、爱运动、爱动物、爱音乐、爱发明、爱画画、爱漂亮。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泰勒先生是个充满爱的爸爸,在他的作品中,对性格各异的孩子,巴巴爸爸总是那样宽容:喜欢音乐的孩子,可以变成乐器;喜欢体育的孩子,可以变成球拍,这体现出泰勒对童心的珍视。 ”

  回顾《巴巴爸爸》系列作品,其中的每个故事都简单至极。在追思会现场,播放了一段用“巴巴爸爸”和“巴巴妈妈”的形象模拟泰勒与自己夫人的小短片,讲述泰勒的生平与创作缘起——1929年9月18日,德鲁斯·泰勒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上学期间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非常好,后来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泰勒回到旧金山当了一名老师。30多岁的时候,泰勒来到巴黎,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法国人安娜特·缇森。当时的安娜特正在巴黎学习建筑,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此后泰勒一直定居巴黎。1968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泰勒和安娜特在卢森堡公园散步,偶然听到一个小孩嘴里发出来“巴巴、巴巴达”的声音,便有了创作的灵感,并在巴黎十四区祖尔咖啡馆的桌布上第一次画下了“巴巴爸爸”的形象。“泰勒先生捕捉到这个声音,这个声音也成就了泰勒。艺术就是这么简单,但发现这种简单却是需要天才的,‘复杂容易简单难,简单容易平易难’ 。大部分作品的模式可以模仿,但有一种艺术是难以模仿的,那就是简单的艺术。因为这点,世界上永远只能有一个巴巴爸爸,这种简单的境界值得我们的创作者敬佩与追求。 ”曹文轩如是说。

  真诚,是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钥匙

  1988年,在中央电视台《七巧板》节目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巴巴爸爸》的动画片。开头那段充满了爆破音和韵律的台词,随即成为“80后”童年时最喜爱的台词之一。“电视台放这部动画片的时候我的女儿刚刚3岁,开始我只是陪着她看。当时她特别着迷,只要一放《巴巴爸爸》 ,她就什么事情也不做了,一定要从头看到尾。慢慢地,我也深深爱上了‘巴巴爸爸’这个粉红色、胖嘟嘟的动画形象和他可爱的一家。动画片的播放在中国培育了《巴巴爸爸》系列图书最早的读者,也是后来接力出版社一定要出版这套书的缘起。 ”白冰如此回忆。此后,他想了很多办法,却都没有能和泰勒联系上。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08年冬天,谢逢蓓来到接力出版社国际合作部担任版权经理的工作,她同时还在法国巴黎大学读博士。白冰告诉谢逢蓓,在巴黎务必想办法见到泰勒。刚参加工作的谢逢蓓有一股子年轻人的闯劲儿,找不到泰勒,她就每天都在泰勒最早画下“巴巴爸爸”的祖尔咖啡馆等。一次、两次、三次……侍者被她的坚持打动,答应将消息带给泰勒。

  之后,谢逢蓓终于与泰勒见了面,两人一见如故,次年接力出版社便与泰勒谈妥了《巴巴爸爸》系列图书简体中文版的出版事宜。“在我的邮箱里有一封非常珍贵的邮件,那是2009年5月27日泰勒写给我的。他写到:‘仅这一年,就收到了16家中国出版社的询问和联系,他们都想和你们分享中国市场,但是我一定会信守诺言,就像你对我所做的一样,你是第一个真正打动我的人。 ”谢逢蓓感慨地说:“他让我深信人和人之间真诚的交往、互信,是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钥匙。 ”

  在谢逢蓓的印象中,关于中国,泰勒最关心的是两件事:“第一,他经常会问中国这么大,小读者是不是能很方便地买到《巴巴爸爸》的图书。第二, 《巴巴爸爸》的动画片能不能比较完整地在中国播出。 ”让老人感到有些失望的是, 2013年央视再次播出的《巴巴爸爸》 ,收视率没能敌过《喜羊羊与灰太狼》 。“他一直跟我们说,小朋友和家长们都会喜欢巴巴爸爸的。因为他们总是一家人在一起。虽然性格不一样,但是他们相处得很好,永远是用爱来解决问题。 ”

  “儿童文学作家总体上与一般作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他们一定是更加温暖、更加具有亲和力的人,并且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心,懂得尊重一切生命,冷漠与儿童文学永远不可能走在一起。 ”金波说,“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泰勒先生穿了一件粉红色的衬衫,再加上笑眯眯的眼睛,活脱脱就是‘巴巴爸爸’的样子。我夸赞他穿得漂亮,他听后高兴得像个小孩子。交谈的时候,他一直把手臂搭在我的肩膀上,非常亲切。 ”

  2011年,泰勒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与白冰的交谈中,谈起了自己对于一双儿女未来的担心,白冰劝慰他:“不要紧,儿孙自有儿孙福。 ”后来,泰勒先生回到巴黎,在中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这句话,他用繁字体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上,还录成视频向中国的朋友们“炫耀” 。在金波看来,泰勒不仅对中国非常友好,而且对于中国的儿童教育观,也有足够的热心去探索,他写下的“儿孙自有儿孙福”便是最好的例证。

  情感到位是秘诀

  《巴巴爸爸》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泰勒访问中国的时候,当时还在《北京青年报》担任记者的朱玲陪同他游览了北京。小时候,朱玲曾是《巴巴爸爸》的超级粉丝,而今她4岁的儿子也成了《巴巴爸爸》忠实的小读者。

  朱玲曾问过泰勒《巴巴爸爸》的畅销秘诀,泰勒将其归纳为四个字——情感到位。“他告诉我:‘所有艺术创作的核心都是情感,技术随时可能更新换代,但美好的情感是代代相通的。现在很多的大制作,人多,钱也多,把艺术变成了流水线的作业。 《巴巴爸爸》的创作团队只有我和夫人两个人,当我们画一只小狗笑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微笑起来,而在一个大团队中,负责表情这个环节的人如果没有接到明确的指令,是不敢为一只小狗画上笑容的。 ’ ”

  朱玲说,在得知泰勒去世的当天晚上,她依然在与孩子分享《巴巴爸爸和圣诞礼物》的故事。她没有告诉儿子“巴巴爸爸”的爸爸去世了,因为她相信,对于泰勒来说,他的作品在一代代小读者心中的寿命才是他真正的寿命。而对于喜欢“巴巴爸爸”的读者来说,泰勒一直都在,从未离开。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