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南人北相 其书碑质帖心
2015-03-23 16:42:28 祝帅
——柳斋祁小春先生印象
柳斋祁小春先生,是当今书坛擅长篆书的名家。他虽是金陵人氏,但自幼在北京长大,并得以在上世纪80年代亲炙书坛前辈康殷(大康)先生教泽。大康先生是一位文字学学者,更是京华书坛、印坛泰斗级的代表人物,其篆书、篆刻和楷书笔道凝重、结体浑厚,正是北方书风、印风在当代的杰出代表。由于童蒙阶段即受到大康先生的影响,祁小春得以自幼精研篆素,于大篆、小篆诸字体风格无所不涉,兼习篆刻,大康先生擅长的篆书与行楷书也成为祁小春下功夫最深的两种书体。大学毕业后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在文字学方面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迄今凡三十年有余。80年代末期,祁小春先生以尚未而立的年龄,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似可列入当代书坛空前绝后一纪录。
从书法的接受环境来看,似乎行草书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书体,无论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字,还是历届书法“国展”上占主流的流行书风、二王书风,无不以行草书为主流。其实,篆书是很能检验一位书法家所接受的基础训练系统与否的一种重要书体,大凡自幼接受系统规范训练的书家,篆书都是绕不开的基本功。当今书法专业的本科教育,也都必须有一定课时篆书训练,才算是系统,这一点常常使得很多经历过大学本科艺术训练的科班书家,与一些半路出家、靠“一招鲜”而暴得大名的名家拉开距离。也正是在这种当今书坛躁动的风气中,祁小春先生能够不为利、不为名所动,坚持自己幼时的理想,把篆书这一当今书坛的冷门做到极致,为学日益。他的篆书中,既有坚实的点画与文字的童子功,又对于各种风格适应转换自如。尤其是观其近年来的作品,上追周秦石鼓古意,近采邓完白、吴俊卿诸家心法,经典新创,精益求精,渐近炉火纯青之老境,令人击节赞叹。
不宁唯是,祁小春先生更是一位蜚声国际学界的王羲之研究专家。80年代末,他东渡扶桑,游走于东国各上庠间,以王羲之研究专论而获博士学位,其成果为王羲之研究界推崇备至,余有专论辨之已详,此处不赘。需要补充的是,时人常以“学者书法”称赞柳斋书法,而惜未见其书其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柳斋篆书似非其所研“二王”书法相类故。然我以为,篆书虽非魏晋人所擅长,但对于二王从身世到笔法的研究与熟悉,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柳斋的线条与结字之中。二王的字形与笔法使得柳斋篆书具有一种北碑雄浑苍茫之外的灵气与隐秀,而常年的篆刻实践又为他的线条特别是行楷书字体增添了“帖学”所欠缺的金石气。故曰:柳斋篆书背后自有“二王”在。本来似乎是泾渭分明的书法史分野,在柳斋书法中自然地转换成当代艺术表现中的审美范畴,从而使他博采众家之长,终成“祁篆”之华。
我由于自幼生长环境的缘故,好与年长我十岁以至二十岁的人交往,因而近年来有幸与祁小春先生过从甚密,关系在亦师亦友间,常有交游应答之乐,信为良师益友。柳斋嗜酒,酒必酱香茅台,且饮少辄醉,性情若此,与其考据文章抽丝剥茧之精密大不相类。然常言道“人无癖,不可交”,又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以此律诸师友朋辈,则柳斋先生其庶几近之!
2015年3月21日于北京海淀燕园
(责任编辑:凌媛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