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儿的小拍:从拼眼力到拼资本
2015-03-25 16:03:09 王林娇
【小拍局势系列观察之二】“变味儿”的小拍?
导语:拍卖玩的是什么?怎么玩才有意思?心跳?刺激?这样的感觉和在拍场上的肾上腺激增的快感是一致的,这在北京保利四季拍卖总经理罗汉松看来,这样的拍卖才是最好玩的,也是小拍最大的乐趣所在。小拍是行家捡漏的地方,藏家学习的地方,大行家掐尖的地方,但是反观当下,小拍的功能被演绎的越来越扭曲,久而久之,这个本该是新晋藏家练手的课堂,成为了大家眼中的“低端”消费场所。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小拍新功能的再发现和既有功能的再演绎。
“我原来曾经设想过,所有的拍品,附加信息都不要,就给一个作者、作品名、尺寸、估价等这些基本信息,剩下的就交给买家自己去判断”,在罗汉松的设想中,季拍就是一个练兵场,这应该是季拍最基础的一个功能。并且在他的观察中,客户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来小拍可能是礼品市场和行家藏家市场五五分,但是到了今天,行家和藏家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拼眼力了。
小拍从最开始之初到现在,一个延续的功能就在于,是对于大拍的补充,是对藏家和市场的调剂。
“练兵场”与“资本火拼”
之所以把这样的一对问题提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在拍卖场中,这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作为新手的藏家,本应该是在小拍中得以练手,但是现实情况是,即使是季拍,也在越来越丧失捡漏的乐趣,反而陷入到有钱就能火拼的状态。
程十发《召树屯和喃诺娜》 成交价:1100万元 中国嘉德第3期拍卖会
“这其实也是和整个大环境有关系的,我记得我第一次参与小拍的时候,包括保利和嘉德、翰海、荣宝,我都会去,最重要的是学习,当时的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拍卖公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标注和研究,全靠自己回去看查著录,真的是做功课,我是持续观察了一整年才开始正式买东西的,有的时候自己捡个漏特别高兴,这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就是在这样积累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几千块的小东西,慢慢的置换成几万,到现在几百万的东西,这是一个扎实的过程”,一位最早参加小拍的藏家李先生告诉记者说。
“有些人最初的时候对文物艺术品并不了解,可以说是白纸一张,进入这个行业后,先从研究嘉德四季的图录开始,然后尝试性地在四季拍场上买东西。由于嘉德四季瓷器工艺品拍卖频率高、数量大,给这些藏家们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机会,加快了他们熟悉这个行业和提升自身水准的速度。有些藏家几年之后就有了在嘉德四季的拍场上捡漏儿的能力,以及扫货的自信。曾经有位藏家,在嘉德四季经过3年的历练,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我们还为他开过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瓷器杂项负责人刘旸说道。
这也正是罗汉松所说的练兵场,但是当下小拍这个功能虽然还在,已经有些变味了。
“捡漏这个事情,是符合拍卖的本质的,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也就是说从拍卖公司获得的信息是对等的,不是说资本就可以单独去操作的,在信息不对等的时候,我有可能用最少的钱买下这件作品,但是在信息对等的时候,就一定要靠买家自己的眼力了,这就是我说的小拍是新手的练兵场”,罗汉松这样对艺术网记者说道。
同时罗汉松也表示,在内地拍卖中的市场中,其实是有点本末倒置了,拍卖考验的是买家的眼光,而不是拍卖公司,现在拍卖公司集合学术、展览、研究,但其实拍卖只是一个中介,给大家一个平台,拼眼力而不只是拼资本这样才好玩。
小拍的节奏一年最少在两次,一般的季拍是在四次,这样的频率就决定了小拍并不适合往深了做,这样的功课是藏家需要做的。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小拍的业务人员对于重要作品的出版和著录的工作远远大于买家本人,对于买家而言,在现场只需要能够付得起小拍的保证金,银行卡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作品,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这种投资性,又决定了其很快要在大拍中出手的命运。
对此,陶珂在采访中也表示,小拍对于新客户的吸引还在,从层次上来讲更是多样的,几乎每场都有新藏家进场,也有很多人的的确确是通过匡时的小拍而知道匡时的春秋大拍,从而发展成为大拍的客人。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