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创新中原传统美术?守住核心技艺
2015-03-26 11:29:42 未知
中原传统美术面临创新。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美术,如何合理创新?
3月21日,省文化厅在淮阳县召开中原传统美术保护传承座谈会,这个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消失与“变异”在加速
3月21日,为期两年的“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开始实施。谈到此项工程的背景,省文化厅负责人说,传统美术面临的首要危险,是消亡速度加快。
该负责人说:“以陕县澄泥砚为例,在唐宋盛行时工匠艺人数以千计,能制作500多个种类,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有50多名制作艺人,能制作种类近200种,但是目前仅存工匠艺人不到10人,制造种类不到120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参加座谈会的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们说,传统美术另一个值得警惕的动向是“变异”。
南京大学教授、国家级非遗专家徐艺乙说,淮阳泥泥狗过去用蛋清涂表面,晾干后对人体无害;现在改用油彩等新材料,看上去贼亮,失去了原生态的感觉。省非遗专家刘建友说,宜阳县舞狮用的狮子头过去系着红缨,重40来斤,极具北方的雄强风格,现在改用广东的塑料狮子头,表演时那气势一下子没了。
工业化进程中的流水线作业、新材料运用,改变的是与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相对应的工艺,这是传统美术传承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
回归“融入生活”的本色
作品“变异”的原因是逐利。“有些地方片面地把非遗项目当作经济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过度的商业开发导致传承工作走样变形,弱化甚至异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省文化厅负责人分析说。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出,探寻中原民间传统美术的来源和价值,可以发现它首先是融入百姓生活。
多次来淮阳赶过庙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国家级非遗专家邱春林说,过去的民间艺人多为“熟人社会”生产,其作品生存于方圆十几里到一百多里的范围内,具有地域识别性和乡间的温度,可谓当地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刘建友考证说,泥泥狗最早被淮阳人当作看守太昊陵的“陵狗”,是一种信仰表达,后来衍生为对天、地、人的尊重,以及人类的爱情表达。可见,淮阳人做泥泥狗,本来不是为了赚钱的。
徐艺乙说,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不单单是艺术上的事,其方向和价值首要在于弄清传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恢复和重建我们的生活方式。
创新不能离开“核心元素”
专家们对中原传统美术深怀推崇之情。省美术馆馆长、省非遗专家化建国说,剪纸艺术中的虚与实,方城石猴的雕刻线条,一看就是从人们内心迸发出来的。徐艺乙、邱春林说,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雄浑不同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飘逸、江苏桃花坞年画的清新,很有中原特色。河南传统美术所秉承的核心理念,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原”的。
美术创作十分容易个性化。省文化厅主管非遗工作的巡视员孙鹏认为,部分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在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上还处于浅表层,对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不够、关注不够、整理不够、研究不够。专家们一致呼吁,抢救保护传统美术,重点是从核心技艺上、文化元素上予以传承。
如何进行“核心要素”保护?邱春林认为,根据非遗保护的法律要求和应有的文化使命,传统美术创新时首先要弄清“变”中有“常”。在梯队建设中,老一辈应首先将传统系统化,中青年要着力从传统中提取要素和符号,面向当代生活进行创意设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造血和再生。
守住核心技艺和文化元素,这就是中原传统美术的底线和疆界。年届八旬、一直从事河南民间美术研究的省非遗专家倪宝诚认为,河洛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文明,开启了中华文化。他呼吁,中原传统美术中的中原文化基因不能变,河南人应以足够的文化自信进行传承与创新。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