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香港巴塞尔现场观感:以消费之名向艺术致敬
2015-03-30 09:13:22 汪隐
第三届香港巴塞尔现场
老牌世界顶尖艺博会巴塞尔(ArtBasel)2013年选择进驻香港,开辟了巴塞尔艺博会除本土瑞士巴塞尔之外全球分展计划中的第二站(第一站是美国迈阿密海滩)。今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汇聚了来自37个国家及地区共233家顶级画廊。而从首届开始,每年的香港巴塞尔都成为了当代艺术圈的嘉年华。
年轻的香港巴塞尔起点就很高。因巴塞尔艺博会本身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艺博会品牌(瑞士巴塞尔有45年,迈阿密则是12年),他们的选择标准和品味在世界艺术市场上已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和分量。巴塞尔组委会长期坚持在全世界范围内只选择不超过300家画廊,因此,巴塞尔艺博会呈现的是全球顶级画廊的水准。而香港往往是欧美进驻亚洲市场的首选和试水之地。之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两大拍卖行佳士得与苏富比,皆选择香港作为亚洲市场的落脚点。
正因为年轻,仅有三年短短历史的香港巴塞尔一直都显得自信、张扬、雄心勃勃——这一点,在今年换了总监、日期提前之后,显得尤为突出。从各种新鲜出炉的数据来看,今年香港巴塞尔的销售成果可以用“鼓舞人心”来形容,据说很多画廊的展品都是在VIP预展夜短短两个小时内就销售一空了。笔者在现场也时常耳闻买家们在咨询价格等事宜。参展画廊普遍反映,时间从往年的五月提前到三月对于吸引大批藏家尤其是欧美藏家非常有效。而从TANC公布的数据来看,还是以亚洲买家为主,其中不少是美术馆、基金会机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在此之前,亚洲市场尤其仰赖艺术品的二级市场(即拍卖行),甚至出现二级市场凌驾一级市场的现象。有很多买家只是听了投资顾问的某一句建议,连画作本身看都没看就买了,然后直接放进仓库,在下一次拍卖季来临时再转卖给他们。
因此,我们当然更乐意见到像巴塞尔艺博会这样的商业自信。商业之外,他们也一直鼓励着不同形式的学术与课题探讨(比如与威尼斯双年展合作的沙龙),更包容新锐艺术的先锋与自由(今年影像展比重增加)。最重要的是,他们舍得给每一个主题展区聘请专业策展人——正是这些全球知名的专业策展人带来的策展团队,将学术理念与艺术追求慢慢渗透进这场商业味过于浓厚的展会。
“光映现场”是今年六大板块中的重点,策展人李振华带来了诸多新锐艺术家的影像实验作品,也带来了像阿布拉莫维奇这样大神级别的艺术家早年的惊世骇俗的影像作品。巴塞尔艺术展对话(Conversations),沙龙漫谈(Salon)以更精简、轻松的方式互相交流意见,不拘一格。此外展会现场还有微型剧场、课题研讨、新书发布等活动。现场也并未因板块多样、活动密集而显杂乱局面,而是有非常明确的指示牌和志愿者引导,新闻稿资料包内按不同语言分门别类;来宾也多井然有序、轻声细语。而沙龙、讲座设有同声传译耳机这一细节,更是香港巴塞尔具备国际化水准的体现。
再者,艺博会的一个好处是,买家可以亲临现场看作品,并直接与画廊、艺术家面对面交流,除了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喜欢,更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里面,这也是艺术品收藏中非常美妙的一个环节。而好的艺术作品,并不会因为它在艺博会而不是在美术馆里就降低了它的艺术价值,观展体验当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与作品本身无关。笔者就在现场不断流连于心仪的大师夏加尔、莫兰迪与阿尼斯·卡帕的作品前。如果没有这些基于艺博会平台的学术内涵,西方画廊就不会真正重视这个市场。以往西方画廊或许觉得来亚洲参加展会不需要带一流的作品,但在今年的现场,随随便便就能看到大师的作品。
香港一直都是精明的市场,它充分利用了这个时代快速消费的特点,而在自由资本市场,精准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新任亚洲总监黄雅君就有着运营画廊的资历,也有曾经是巴塞尔东南亚地区VIP的经历,因而非常熟悉这个一级市场,她知道画廊的需求是什么,也知道艺术家和藏家想要什么,还熟谙如何与各种有想法的策展人打交道。因而,今年销售成绩火爆,离不开总监及团队的努力。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映巴塞尔艺博会,理由是过于商业,过于像艺术集市;因为艺博会本身的消费性质,参展作品整体来看还是过于讨巧,且有非常明显的西方话语权主导的审美品位。可它毕竟是一场由西方老牌主办、由西方老牌企业赞助的“艺博会”啊!
有意思的是,今年香港巴塞尔首办“当代艺术收藏短期行政课程”——你们看,还是得先有钱,才能收藏(注意:不是投资)艺术品,不是吗?既然有钱,买艺术品当然是很好的选择。置身一个被居伊·德波称为“景观社会”的时代,以消费之名向艺术致敬,何乐而不为?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