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小玩意儿”作品的创作特质
2015-03-31 15:10:51 周雪松
【头条】【“艺术小玩意”系列之二】小玩意大计划
叶甫纳 《指甲计划》
【导言】在越来越碎片化的后现代主义时空中,“艺术小玩意”以空前的速度被制造出来。当这类小制作渐渐由小众行为变成了某种新的主流时,其中裹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是,碎片化的“小玩意”渐渐被艺术家系整合到一起,成为“小玩意的大计划”。
大小岂相关?
当笔者在准备这个选题的时候,曾遭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种种争议。艺术创作的大小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小玩意儿”的广泛出现,除了市场以外艺术内部的变化是动因吗?怎样界定作品的“大小”?若单独讨论作品的体量,似乎显得过于简单,若再加上创作周期、主题深度,界定标准又难以确定。这些问题让“小玩意儿”这个看似简单甚至无聊的话题,拓展了诸多方面的探讨。
即使单纯从创作体量来看,艺术作品的媒材、空间占有度不同,天然地会带给观众不同的心理感受。艺术批评家王端廷认为:“艺术的形式,包括题材、材质、媒介都跟它的创作主题密切相关,大主题必须要有大制作,比如说达威特画《拿坡仑的加冕》,基里科画《梅杜萨之筏》,罗丹创作《地狱之门》,这样的历史、宗教题材必然要有大制作、大场面,而小的生活情绪则会将创作引向背水风波的主题。”
小的生活情绪从何而来?前文所说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或许是一个原因。“金融危机来到来之前,前一阶段很多人野心勃勃地制造了一个懵懂的充满欲望的景观,而经济危机让这种膨胀和对制度化的设想遭到了阻击。这样一来,把精神寄托在形而上的创作受到了关注,艺术家也更愿意尝试小范围的工作。”艺术家刘鼎说。
梁硕 《玩具系列-叽咕叽咕》
在这样的转折变化中,不同的艺术家转向了各自的“小创作”,或者说一直带有“小趣味”的艺术创作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在这些创作内容中,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些与“小”有关的关键词,比如“轻”、“闪”、“个人经验”、“日常性”、“廉价”“非过度加工”……渐渐滑向了我们在近几年的艺术现场中可以看到的很多不同类型的创作。
然而当“小玩意”弥漫开来,由从小部分人的创作逐渐推进成为某种主流的时候,其中裹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艺术家刘鼎批判地形容个中人的姿态为“默认了当创作被普遍接受就等于成功的逻辑,成为一种缺乏自律性的自信”,由小而带来的创作的迅速跳转,常常带来的是“以批判的姿态作为创作的目的,不断的扮演不同声音,而仔细看来并没有要说的内容”的作品,或者走到相反的方向,“通过自我封闭或隐逸的方法企图建造不受干扰的艺术”。
策展人付晓东则认为,“小玩意”式的作品单件可以小,但要有一个总体的系统将这些“小玩意”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计划和整体的工作线索,即“小玩意大计划”,“否则这件事在艺术史里就没有意义。”于是,在这样一条线索下,我们看到了若干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