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乃铭:用文字解释当代艺术
2015-03-31 18:43:27 未知
——新闻媒体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声
编者按:近日,《当代艺术新闻》杂志总编辑郑乃铭先生在北大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新闻媒体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声”的主题讲座,其中郑乃铭先生举例阐述了媒体在当代艺术中的推动力量,分析了媒体在当代艺术生态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将自己在艺术媒体行业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讲座现场 主讲人:郑乃铭
我自己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我现在还是很喜欢文本的东西,我喜欢文字里面透露的一些信息,我觉得那个讯息就是一个温度,你透过手机、微信,透过电脑来看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很难去想象那个温度,因为毕竟你是在看一个资讯,可是当你看一本书,看一个纸上媒体的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个作者到底喜不喜欢这件事情,还是他用潦草、敷衍的态度完成这件事情,每次我在看不同地方的特派记者把我稿子放在我的电脑上的时候,我就知道哪个人在混,哪个人写得太用力了。当文本中的文字能够好好地陈述的时候,其实给你很大的一个引导作用,就是说当你看当代艺术的时候,比如我跟你们讲曹辉的骨头雕塑作品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们一定想说这个东西觉让人害怕,可是当你看有关他的文字的时候,你对他的认识不会有视觉上的恐怖。再举一个例子,蔡国强前不久在上海放烟火,你们应该马上透过微信就能搜到讯息,看到很漂亮的图片,你看大家都只注意到他的资讯,假如你们对蔡国强是有兴趣,你们应该会想他为什么要用烟火,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他的创作行为,网络媒体其实都没有用那么大的篇幅来交代这些细节,这些东西你只能在哪里看到?你就只能回到文本,回到传统的媒体。
我让你们看一件作品。作者是欧阳春的太太叫杨凡,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这有点儿像做洋娃娃的布头,杨凡把这个里面填了一些海绵一样的东西,因为杨凡是广东人,这个城市有很多成衣工厂在做外销的东西,做衣服的代工,或是做一些小饰品、玩具的代工。所以杨凡以收集零星的布作为她创作的开始,这件作品谈的就是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当中制造了很多的东西,它制造了很多的幻想理想,制造了很多我们可以去想象的美好的东西,可是它剩下的一些残余布料就被当垃圾一样丢在一边,没有办法再利用,所以她就把这些零星的布头拿回来一针一针地缝。在展览的时候你进到画廊看见整个地面像一张地毯一样,这些都是她亲手慢慢缝的,一块一块拼接起来,你可以看到一位女性艺术家她用那种很纤细的思维来看她的家乡,来思考她的家乡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有办法一时消化的工业文明,所以这就是一个态度。
我们从生活中得到了很多的东西,可不见得每个人把些东西当做艺术创作的内涵,日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艺术家叫杉本博司,我很建议你们去找他的书来看,这是我觉得非常值得推荐的一个日本摄影艺术家,他有很多的创作跟古董有关系。他在纽约开一家古董店,他很多的摄影作品的创作都是从古董中得来的灵感,杉本博司就是讲过一句话我很喜欢,我想跟大家分享,他说什么叫艺术,他说艺术其实就是技术,技术就是将肉眼看不见的精神化为物质的一种技术,肉眼看不到的精神要透过什么样的东西让人家感受到呢?很多的艺术家都不喜欢人家谈到他的作品的时候就说他的技术很纯熟,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羞辱,可是杉本博司就不这样想,杉本博司就觉得艺术就是技术,因为你把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变成一个很具体的东西呈现的时候,如果不是有了非常好的技术,你怎么可能去传达想要表达的思想,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应该和大家分享的一个观点。
今天我们在接触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艺术的深度,因为我们可能都不太了解这个艺术家,不太了解这个作品,不太了解作品后面的东西,可是从一个广度开始可以慢慢进一步去了解它的深度,这不是透过数码媒体这些东西能够马上阅读得到的,你可能必须要回到传统的媒体,你必须要鼓励你自己更勤快地到画廊,走到美术馆去看那些东西。我很鼓励今天在推介年轻艺术家的时候,我们能够有非常好的写手,有非常好的年轻作者愿意投入,也许不见得用长篇大论的东西来讲艺术,至少当我们去阅读这个艺术家的时候,有一个适当的引导可以帮助我们,当有了深度了解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艺术。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