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草根剧团”唱出和谐新风
2015-04-01 10:48:26 王金保
“竹板一打呱呱响,五人上台为哪桩?同志乡亲听我讲,十夸名口我们的好家乡……”古色古香的古戏台上,流芳村“五老”文艺宣传队的演员们唱得声情并茂;戏台下,观众们侧耳细听,如痴如醉。这是近日乐平市塔前“五老”文艺宣传队在流芳村广场演出的精彩一幕。近年来,“五老”文艺宣传队以“传播新风,弘扬文明”为使命,沐浴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春风,活跃在名口镇村村寨寨,给寂静的山乡送来了欢乐和热闹。
《老左戒赌》、《“和事佬”新传》、《粉妆楼》、《满堂富》……节目乡土气息浓厚,“演员”们唱得有板有眼,“老瓶装新酒”,村民们看得有滋有味。“以前劳动之余只能看看电视,现在有了‘草根’剧团,庄稼人自编自演、自排自导、自娱自乐,常能看到精彩的节目。”正在看演出的村民占细钕欣喜地对笔者说。“别小看乡下的‘草根剧团’,现在已有20 多个演员,农忙耕作,农闲排练演出,不光在集镇演出,还应邀进村巡回演出,地方戏曲群众容易接受,成为弘扬文明新风、普及法制宣传、促进社会和谐的好载体,细小的传统剧,讲透大道理,群众越看越有味……”村党总支书记刘建军喜形于色。
名口镇是著名影星许还山的故乡,流芳村素有“江南第一村”美誉,境内有绵延5 平方公里的史前遗迹——名口硅化木群,是乐平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有亿年以上历史的史前自然物质遗产,其戴村曾在东汉灵帝时置乐安县,三国东吴兴平二年将乐平县城从银城堡(今德兴市银城镇)迁至戴村,后在南北朝太建十三年改置银城县,唐初重置乐平县,戴村设县治达400 年之久,在戴村,迄今尚有保存较好的明嘉靖进士、都察院御史戴儒的府宅及10余幢天井式古建筑,并保存有建于清道光年间的2 座古戏台和2 座古祠堂,以及千年古墓群;名口村曾是乐平直达徽、饶州的通衢要埠,村西有7 座80 级左右台阶的古码头,明洪武帝年许瑗大将军建造的许氏大宗祠气势恢宏、巧夺天工,全镇有古祠堂、民居、店铺、作坊、碑亭、戏台等近300 处,千年古镇村戏剧历久不衰,千年古村大村的人文积淀,使名口尽展其地灵人杰之神韵,历代乡贤才俊辈出,膏腴肥沃之地民风古朴,堪称江右之地的历史名镇、人文重镇,重教办学风气甚浓,曾开办有明阳书院、凤友书院、军山书院,南宋诗人权邦彦诗句“稻米流脂姜紫芽,芋魁肥白蔗糖沙。村村沽酒唤客吃,并舍有溪渔可叉。”就是当时名口风物民情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草根剧团、文化书社如雨后春笋争芳竞秀。走进流芳村,只见村里的草根剧团正忙着组织善歌善舞的村民排练节目,村里的草根剧团由30 多位农民自发组成,开展了舞龙灯、跑旱船、游台角、吹唢呐等活动,每场演出都受到农民追捧。在流芳、名口一带,村民依山傍水而居,素来崇尚赣剧,有民谣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农村看戏之风在民间极盛。
去年以来,名口镇“五老”剧团和乡村演出队以传承文明、弘扬正气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深入乡村、学校、社区演出,共演出文艺节目96 场,观众达3.35 万人次,从而使得该镇农村文明建设在农民剧团的参与和助推下,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
该镇党委书记朱小平深有感触地说,“草根剧团”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大道理通俗化,净化了社会风气,弘扬了社会新风,让农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群众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这里家庭纠纷、社会矛盾明显减少,赌博、打架和偷盗现象销声匿迹,邻里和睦、孝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典型层出不穷。
(责任编辑:崔丽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