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发起艺术家手制书展 发掘古老手制书传统
2015-04-02 10:25:29 未知
中国有着悠久的手制书传统,但在艺术创作上,这一领域并没有被深入挖掘。随着电子阅读的日益主流,可翻阅、有墨香、有质感的纸质书会湮灭吗?由艺术家徐冰发起“艺术家手制书展”,通过爬梳手制书的历史和鼓励艺术家参与以书籍为载体的创作,赋予图书一种怀旧、诗意、永恒的形式。
3月31日,第二届“艺术家手制书展”新闻发布会在央美美术馆举行。据悉,今年徐冰将与伯纳德·夸里奇有限公司主席、书籍收藏家JohnK oh共同策展,第二届“艺术家手制书展”将于2015年秋举行。
发掘古老的手制书传统
上世纪90年代,徐冰刚去美国时,曾见到一个相对大型的手制书展览。因为版画系出身,徐冰从来对印刷、纸张和手工材质的东西感兴趣。而那个展览以所有这些材料为基础,全部做成书的形式,精美绝伦。印刷的质量、纸张的选择、排字的设计,尤其是书本在翻动时产生的无限的新的空间,让徐冰非常感动。
“我想,中国有很长的手制书的传统,但这个传统和西方是非常不同的。我们的艺术界并没有对这个领域有更多的介入和认识。我有一个愿望,很想把这个形式介绍到大陆来。”
事实上,世界一流的图书馆都有收藏和研究手制书的部门,美术馆的版画部也有研究手制书的专门部门。几乎所有优秀的当代艺术家,都从事或参与过手制书的创作。
“我们的艺术家看到这些东西,很可能能调动起他们身上关于书的文化,关于印刷的记忆,这些特殊的记忆被调动起来,一定会激励出属于我们这个文化背景的,非常优秀的手制书的创作。”
全球艺术家手制书百年作品展
首届“艺术家手制书展”于2012年9月在央美美术馆举行,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国际艺术家手制书展览。
第一件作品是卡夫卡的一本书。“卡夫卡留下来的真正纸制的书已经几乎没有了,除了几本叫《沉思》的书。因为卡夫卡去世前说要把自己的书都烧掉。后来说到《沉思》这本书,他说《沉思》可以留几本。”
这本书开本不大,版心很小,周围的“天头”“地脚”留得特别大。“实际上,从这一点点设计的特殊性,我们就可以看到卡夫卡这个人对书的敬畏的态度。”徐冰说。
首届“艺术家手制书展”汇聚了从1913到2012一百年间具有代表性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手制书作品,其中包括杜尚的《必须停止胡扯》、安迪·沃霍尔的《安迪·沃霍尔索引》、徐冰的《天书》、陈琪的《时间简谱》……可见书籍对艺术家自然而然、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展览做完后反响特别好,对出版界、设计界、艺术界,对当代艺术圈都很有触动。”唯一的遗憾是当年并没有太多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家参展。徐冰表示,今年期待亚洲艺术家能积极参与,真正实现展览的全球性。
打造艺术家手工书创作中心
虽然传统图书行业岌岌可危,艺术类书籍的生意却做得不错,尤其是限量版、个性化、收藏级的艺术类书籍。
为了恢复手工制书的神圣传统,呼应纸张和印刷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徐冰的策划下开辟出一块三千平米的“艺术家手工书创作中心”。
手工书靠艺术家亲自用双手来制作。“这里有几百件各种不同的设备、仪器、工具,全世界的各种材料,以及身怀绝技、对材料非常熟悉的工匠,他们有的来自意大利,有的来自瑞士和土耳其。这里汇聚了古今各种技法,也引入了现代科技,艺术家可以把它们用在手工书的制作上。”
“这三千平米的中心,将来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可展示的艺术空间。我们希望全世界的艺术家都能到中国来创作。”万捷说。
艺术家和他们的手制书
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索引》
安迪·沃霍尔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出版了一系列艺术品书籍,第一本大量制作的艺术品书籍是《安迪·沃霍尔索引》。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一本给成人阅读的童书。该书用喷墨打印,黑白两个人像拉出一个红色的手风琴,立体弹出的设计在当时甚为大胆。
徐冰:《天书》
徐冰:《地书》
《天书》又称《析世鉴-天书》,是徐冰耗时四年的巨作。徐冰创造、雕刻了4000多个伪汉字,用活字印刷的方法将其按宋版书的体例制作成书籍和几十米的长卷,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
《天书》是一个恢宏的充满省思的装置,《地书》却可以传看和把玩,可以收到提包里,放在书架上。众所周知,《地书》里没有一个文字,全由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组成。它们大部分来自网络,也有徐冰从全世界各地搜集来的,让人一目了然的图像标志。这是真正的“尘世之书”,即便在“巴别塔”上,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也可以靠它互相理解。
手制书的起源
威廉·布莱克的蚀刻版画
尽管艺术家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开始活跃于印刷和制书的领域,但“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是在20世纪晚期出现的。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英国著名诗人、版画家威廉·布莱克是其发起者。布莱克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个技艺精湛的版画家,曾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他脍炙人口的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都是由布莱克和妻子共同雕版、压印、上色和装订完成。
布莱克的绘画作品大部分是蚀刻版画,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诗文和插图刻在铜版上,将铜版印成书页,再进行上色。这样的手工制书过程无疑非常缓慢,在当时也不能为布莱克换来太多赞许和酬劳。但布莱克坚持做自己诗集的编辑、设计师、印刷师和出版人,每一本诗集都是图与文,思想与想象的美妙结合,从中可见布莱克对书籍所怀抱的宗教般的虔敬。
对话
徐冰:手制书是情感与文化的寄托物
南都:为什么要重视“书”这个形式?
徐冰:在今天,纸本阅读很快会消失,而艺术家手制书从某种程度上反倒变得重要起来。上届“钻石之叶”的支持者,这一届是我们的联合策展人之一的JohnK oh,他在英国有一个古书店,卖一些羊皮书卷和古代的纸质印刷文本。我问他的生意是不是越来越难做?因为数字化发展得这么快。他说恰恰这几年生意越来越好做,他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因为纸质书的功能已经被转换成为人类对于纸质阅读的情感和文化的寄托物。特别是在这个时候,书籍在很快消失的过程中,艺术家参与手制书的创作是极具有特殊意义的。书籍的阅读功能早晚会被数字取代,所以艺术家手制书的概念反倒会承担一种独特的,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作用。
南都:这次征集作品有什么要求?
徐冰:手制书在西方也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只有20多年的历史。因为它太综合,可以说比所有艺术作品的样式都要多。它有点无法归类。但现在学术界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我比较强调它是在书的翻动空间的条件下进行的创作和发挥。书和所有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翻动的,这个翻动的空间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内容,它的节奏、气味、纸张的触感,包括各种各样装订的形式。有一些人误认为用书作为材料做的艺术作品都属于艺术家手制书,但我看来那和书本身不是那么有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装置艺术或雕塑艺术。我们这个展览里基本上不包括这一类的作品,都是集中在对书翻动空间范围内所发挥的创造。
比如上届展览里有一位德国艺术家,他做的是一个折页,用红黑的木条像七巧板似的拼起来,第一张是一根木条,第二张是两根木条,到了一定的程度又缩减。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的装订实在是太讲究了,一点弯度也没有,折叠起来完全是平展的。艺术家有德国文化的背景,把这件事真是做到了极致。书做到这种程度,成为了一种力量,真的能感染人。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