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龙:古窑说器识“饶玉”
2015-04-03 14:48:09 毛小龙
今人说起景德镇瓷器,每每历数明清官窑、珠山八友乃至本朝国手大师而不知有宋。知宋瓷者,必言汝、官、哥、定、钧而不识“饶玉”。
唐武德中,昌南有陶窑、霍窑烧造出精美瓷器运入关中,因质薄透光,洁白如玉赢得士人学子喜爱,称为假玉器,皇家钦定为贡瓷。于是天下皆知昌南镇,“假玉”“饶玉”借此扬名。
玉在中华文化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属极为奢侈的一种材料。国人尚玉,皆因青白玉暗合文人气节。南宋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载:徽宗某日于宴席上出示玉盏曰:吾本想以此器宴请众卿,又担心言官指责太过奢华。言罢笑视全场,半晌无人应答,徽宗悻悻然将玉盏收起。
宋太祖太宗皇帝针对皇室生活,订立了以“澹泊物欲、追求敛德”为基准的祖训,“宫殿止用赤白、不尚玩好、不用玉器、饮食不贵异味”。对奢侈品的生产使用予以抑制是北宋宫廷的基本国策。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限制使用珍贵材料,鼓励使用低廉替代材料制作日常用品,瓷器成为替代材料的首选。而有“饶玉”美名的景德镇青白瓷便因其“类玉”特质而承担起历史使命。
一系列限制奢侈材料使用的政策,既针对官府监造,也针对民间手工艺者。其结果是:宋代玉材在实用器具上的使用被“类玉”的青白瓷器全面替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善塑精巧器物的工艺特征,极大迎合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
宋瓷窑口众多,“汝窑”“越窑”“定窑”等等灿若繁星。然而于仿玉特质上,景德镇青白瓷却独树一帜,在仿制金银器造型及塑刻工艺上的优势尤其明显,因而广受欢迎,甚至于出现了“青白瓷器铺”这种专卖商铺。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国库中已专设瓷器库,“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柒器以给用……真宗景德四年九月诏,瓷器除拣封樁供外,余者令本库将样赴三司,行人估价出卖”。由此可知“饶玉”在当时已是官府专供瓷,同时也说明很多为官府皇室提供的器型、纹饰,民间是可以共用的,没有现代人所理解的“官窑”“民窑”严格限制。宋代皇宫的主要“政府采购项目”基本来自民间,这其中也包括“降样需索”式的委托加工。杭州南宋宫殿遗址出土带“官”字款的景德镇窑青白瓷残器和带“庆瑞殿”款碗底,证明“饶玉”一直是皇家贡瓷中的重要一员。
蒙元铁骑肆虐中原之后,汉地文化经济百废待兴,青白瓷虽有延烧,但受材料、工艺等影响,其艺术造诣与“饶玉”已相去甚远,青白瓷系逐渐没落直至销声匿迹。
有明以来,凡文人必言收藏。尤其到明代中晚期,更是出现大量收藏论著,诸多笔记体文集便成为后人研究收藏之必读文献。好古者依其所见著书立说,结论或多或少带入个人喜好观感,其中不乏道听途说乃至揣摩推测。今人开口必言“五大名窑”,实为后人所撰,宋时并无此说。其时,明人已不知“饶玉”为何物。
宋代青白瓷产地遍布大半个中国,景德镇青白瓷何以独称“饶玉”?北宋期间,除江西白舍、南城等地,今福建、安徽、湖北、四川、河南、浙江及两广等地都有烧造青白瓷,但均不及景德镇窑青白瓷精美。“薄如纸,明如镜,青如天,声如罄”正是“饶玉”形象真实的写照。因景德镇青白瓷瓷化程度最高,精品大多壁薄如纸,所以基本没有传世器,至明初已是一器难得。直至晚清民国,一些青白瓷精品才陆续出土,国人因不识“饶玉”便形象地称其为“影青”。
随着当今城市建设与公路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宋元地层遗址出土及墓葬出土的青白瓷逐渐增多,其中不乏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精品,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精美“饶玉”面世,令人叹为观止。今人对青白瓷的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预见,随着世人对其认知的逐步加深,代表宋代文人士子醇雅气质的“饶玉”,必将以其如冰似玉的品质,于千年之后再次名动天下。
(责任编辑:刘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