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小玩意”系列专访】李振华:西方艺术家创作超大作品的雄心也渐渐逝去

2015-04-08 14:07:38 周雪松

李振华

国际策展人 李振华

  一直以来,艺术创作日趋的大体量化成为当代艺术区别于过往艺术的表征之一,被认为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在现代科技的技术支持以及各种基金会的赞助支持下,艺术家有能力创作日益巨大而宏伟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满足了开敞的当代美术馆、艺术空间的展示需要。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大作品所制造的新鲜、宏大的视觉体验,成为了很多人认识当代艺术初始的感官经验。

  然而自2008年以来,随着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日益多层次化,在中国除了可以看到大体量的当代艺术作品外,也有越来越多小体量的艺术作品进入人们的视线,也走进了新藏家们的家和办公室,小到甚至可以随处摆放。它们并非工艺品,有的却可以像工艺品一样被随手把玩。甚至还有不少“小玩意”式的作品被主流的美术馆、双年展所接纳,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事实上这种状况并非中国专属。在国际策展人李振华看来,上世纪下半期西方那些庞大的大地艺术现在已经越来越稀少。受经济、环境、政治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西方艺术家创作超大作品的雄心也在渐渐逝去。

  雅昌艺术网:和上一波2007年前后艺术市场的小高潮时代相比,近来我们在中国的艺术现场看到很多相对小的作品,您认为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振华:这种精神可能更多的是跟八十年代的apartment art(公寓艺术)或者回到那种更朴素的艺术的核心愿望有直接的关系。我觉得大小制作如果说存在分界的话,应该是以2008年作为分界,之后的时间更多的是艺术上更职业化的过程,作品也不分大和小。

双飞

双飞艺术中心 2014军械库项目 “你中奖了!”

  雅昌艺术网: 那么您觉得这种艺术向80年代的朴素方式回转的倾向原因是什么呢?

  李振华:我说的朴素回归,你可以在双飞、李明、叶甫纳、廖文峰、胡为一等人的工作里面,都能看到。看似好像对外宣传各方面大的事情,如同之前的艺术环境,好像都怀有比较特别的向80年代这种精神回归致敬的心情。他们的展览也是这样,都是小型的,比较公众参与性的。

  同时这些小制作,或者一些艺术中巧妙事情的出现,还来自于艺术家对自我的限制。在限制中艺术家开始更清晰地了解到什么东西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以及什么东西更容易在市场和更精准的空间里发生作用。我觉得这是很现实的一个情况。而艺术家是这个现实的推动者。但这不能解释在2012年以来兴起的很多所谓的非营利艺术空间的现象。比如说“我们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A307”等等,我觉得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突破所谓的“小”或“大”制作的概念。

叶甫纳指甲计划

叶甫纳 《指甲计划》

  雅昌艺术网:这种变化与全球整个后现代主义时代日趋碎片化、扁平化的趋势有关吗?

  李振华:我觉得好象全球的情况都差不太多,但是中国还是独特的地方,中国与全球的艺术史及文化潮流还是有大不同。中国还是有自己非常地区性的话题和内容。甚至有些情况是会触动到西方系体系问题的,比如说在之前的空间何迟做的那个《强奸室》,这作品在西方的情况下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

  而市场的多元化,在我看来是市场也必须具有创造性。我们从艺术巴塞尔以及各种新兴的博览会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商业机构已经开始更有前瞻性姿态地进入到艺术生产,更多地和画廊合作,跟以前他们所处的仅仅是服务性地展现画廊工作的状况很不一样。另外就是双年展、拍卖、画廊博览会这三者交融,让他们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三者的线索都支持到具体的艺术生产。而在今天这三者既合作又有一定的不同,或者说他们的市场分流导向有所不同。这也主导着今天的艺术生产关系,以及具体作品的现实。

强奸室

何迟 《强奸室》

  雅昌艺术网:那么这种从大到小的变化在西方存在吗?或者以前发生过吗?

  李振华: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大家都做小的时候还是有人做大作品。所以我们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大的项目就要到来,比如说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大家就会看到很多大的项目。在这个事情里,主要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变。那么变化的是什么呢?变化的可能是不同线索下支持的这种艺术生产的需要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了。也就是说不管画廊,还是博览会以及双年展等等,他们都需要更好地支持到具体艺术家的生产活动,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变化。

克里斯托

克里斯托 《包裹帝国大厦》

  雅昌艺术网:如您所说,小作品的逐渐增多,这个状况在西方没有发生过。事实上在西方这个状况是恰恰相反的?从西方艺术市场产生逐渐发展到现在,艺术作品由小尺幅的绘画和雕塑,到后来越来越大的装置、多媒体作品出现,美术馆和、画廊、基金会的机制越来越完善,也为艺术家提供了资金和条件。这些和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是这样吗?

  李振华:我觉得这种对西方的理解太片面了。有大量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很微小,很可爱,你如果去一些大学的展览看就会明白我所说的,基础是从小作品开始,以一种大的可能更虚无的状态作为终结。所以我觉得追求像克里斯托创造的大型包裹作品的情况其实变得越来越少。所谓的大作品也只是艺术家为了适合大的内部空间创作的,但西方艺术家做那种外部的大作品的雄心好像也在慢慢失去。

  雅昌艺术网:在您看来西方艺术家失去户外大作品制作的原因是什么呢?和全球的经济状况和环保危机有关吗?

  李振华:艺术家越来越少制作这种大型户外作品,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体制越来越丰满,以至于不需要更多艺术家在户外或其他大型的环境里过度地引人注意。而且在具体的生产关系模式里,也不允许艺术家消耗如此大的资本。只有建筑师、政治家或者其他领域的一些人,他们还有雄心造就这样的大型的项目或内容。

  另外正如你后面一个问题所说的,所有人也都不愿意再这样冒险了,因为任何一个大的项目都会涉及到环保问题、政治问题,以及在地的现实冲突问题等等。我觉得在今天,大作品创作受局限的原因可能非常多。但是这并不影响过去像克里斯托这样的创作,还有大地艺术的艺术家所做的贡献。

  雅昌艺术网:看来中国和西方现在都有很相似的发展趋势了。

  李振华:其实现在越来越接近,不分这么细了。

  雅昌艺术网:是的。在小制作的创作方法上,中西方还是会有一些差别吧?

  李振华:西方的艺术家一般会有很强烈的针对性,针对的不是具体的哪几个人,而是对整个这个时代,都会做出这样的反应。中国的艺术家其实是在这方面是比较多变的,就是说今天他做智慧而空无的作品,明天可能就做一个很大的雕塑或绘画,总在转换自身在讨论别的问题。当然这也可能是目前整个国际的一种现实,有很多这样的艺术家就是变化来、变化去,他们也收到了这个社会经济上以及各方面的追捧。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周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