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宁作品集后记
2015-04-08 14:49:33 董继宁
记得幼时在山乡的小学念书,有一篇课文的题目是《小车不倒只管推》。文章是讲一个勤劳的农民学大寨,“改天换地”的先进事迹。这个故事之于我,比那些遥远的先贤们“囊萤映雪”、“悬梁剌股”的事迹要来得切实许多。
在山里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小车推过了我的少年,又推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从田间到村头,小车上曾满载着我春耕的希望和秋收的喜悦。也曾有些许无奈和茫然。
担着简单的行李,进城念大学。每到周末,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跑展览馆、图书馆,或去郊外写生。自行车伴我走过了“而立”、“不惑”的岁月。
驾驶着不断增大排量的汽车,奔跑在一个个喧闹而又陌生的城市之间,真有另一种“行易”、“知难”的困惑。
从木质而钢、铁,从独轮而二、四轮。一切都似乎在“与时俱进”。惟独这小车情结难以释怀。
“骑”和“驾”的感觉总没有“推”来得实在!
……
在艺术的道路上,“小车不倒只管推”是我的座右铭。
或许就是山里人的那股犟劲使然。哪里是尽头?不知道。一直到推车人推不动了时?
推着小车,我竟走进了“知命”的旅程。车,还要向那无尽的尽头推去。有时忘记了日月晨昏,朋友们说我是将“夏利”当“法拉利”跑。对朋友们的“笑骂”,我只能笑答:“小车不倒只管推吧,推到哪算哪!”
……
推车确实累。但是,偶尔回头,气喘吁吁地看看远处木轮轧过的辙痕,也还是颇有兴味的。
推车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无须借助链条和引擎,也无须看那些冷冰冰的交通指挥灯和各种“禁行”、“转向”的标识。一声“劳驾”或“借光”,就会得到许多的方便和笑脸。
这里,要衷心的感谢为我打造这小车的父老;帮我将小车拉出泥沼和指明前路的师友;当小车坏在半路上时,给予我帮助的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们。
真的,非常的谢谢你们!
董继宁
2006年5月于砚田半亩堂
(责任编辑:李积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