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纽约MoMA比约克大型回顾展引发争议

2015-04-08 21:32:45 未知

  导言:2015年3月8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为冰岛国宝级女歌手比约克(Björk)举办了一场大型回顾展,展览将一直持续至6月7日。然而,这样一场名人展却在纽约艺术圈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批评的浪潮。带着五个问题,我们来回看这个饱受争议的展览,并从中得到一些思考。

  问题一:比约克是谁?

  比约克,1965年11月21日出生于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曾是当年在独立音乐圈中显赫一时的“糖”乐队的主唱,1993年推出了首张专辑即被英国权威音乐杂志《Q》评为年度TOP10之一,次年又一举赢得英国音乐大奖“年度最佳新晋歌手”和“年度最佳国际艺术家”两项大奖。在歌坛风光无限的比约克的影视作品并不多,但却在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执导的《黑暗中的舞者》一片中以不着痕迹的出色表演一鸣惊人,更荣登戛纳影后宝座。但表演才能不俗的她并没有打算在影坛长期发展。算上2015年要发行的新专辑《毁灭再生》,比约克用8张专辑打造出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领域,那里不止有音乐,还有时尚、表演、设计、哲学等等。

  如果你仍然对她没有概念,那么看看下面这些,你就会明白了。

 

  她是11岁就发行专辑的歌手

  她是凭借一部电影《黑暗中的舞者》就成为戛纳影后的演员

  她是在雅典奥运会上放声歌唱的“海洋母亲”

  她是王菲、Lady Gaga、蕾哈娜造型与音乐中的灵感之源

  她是艺术家马修·巴尼的前女友

  她是马修·巴尼孩子的母亲

  有人曾在地铁里偶遇比约克,并问道:“请问你是比约克么?”比约克回答:“有时候是。”

  2015年春天刚到,比约克就遇到了几件大事:在MoMA办了第一场大型回顾展,批评声铺天盖地;自己的第八张专辑《毁灭再生》也在不消停的3月发行了。最让她头疼的可能是3月31日,她的前男友、她女儿的父亲、美国艺术家马修·巴尼一纸诉状将比约克告上法庭,要求争夺女儿抚养权。(巴尼和比约克曾相恋13年,最终在2013年分手)

  问题二:展览设计有什么问题?

  既然到不了现场,那就让我们通过文字和图片来看看这场展览究竟被设计成了什么样。以比约克的名气和MoMA的口碑,排队是不可避免的,公平起见,我们也从排队开始说起。

 

  排队的观众可以戴上耳机聆听来自冰岛的比约克的音乐人生(注:配图与该展览无关)

  正式进入展厅后,第一个影院里播放着一个名为《黑暗湖泊》的音乐视频作品。这首歌曲也被收录在了比约克今年的新专辑《毁灭再生》里。正如专辑封面上位于她胸口处的新鲜伤口,像所有失恋的人一样,比约克通过音乐控诉与寻找出路。

  为了呈现最佳的音效体验,MoMA请纽约建筑师大卫·本杰明设计了一间安装有49个音响设备的影院来播放这个视频。

  进入第二个影院,观众可以躺在红色沙发上观看比约克从1993年到2012年的30部音乐视频。

  在观展期间,特别设计的语音导览会舒缓的提醒你“不着急,慢慢看”。可是,展厅里的保安不让你掉头观展,就有点不人性了。甚至有人说“自己就像被关在了道具柜子里”。

  展示比约克最有名的服饰和道具不要紧,可旁边那俩蛋,你要怎么解释呢?

  三层展厅都由比约克的一张张专辑展开,展现了她各个阶段的造型、道具、音乐等等。展厅外墙上满是她的专辑封面。

  MoMA中庭一侧的墙面上打着比约克1993年的音乐视频“Big Time Sensuality”的黑白影像巨幅投影。

  这还没有完,展厅中还有比约克使用过的乐器、写过的笔记、穿过的衣服、拍MV时的道具等等等等。一圈下来,观众想问,这是一个世界顶级博物馆应该花大力气举办的展览吗?对比英国各大博物馆举办的亚历山大·麦昆展所收获的一边倒的好评,MoMA真的要考虑一下在展览设计上的问题了。

  问题三:馆长和策展人在扮演什么角色?

  3月26日,外媒Artnet News作家克里斯蒂安写了一篇文章,标题非常地扎眼——“比约克展太崩溃,MoMA总策展人克劳斯·比安桑巴赫应该被解雇”,文章中详述了MoMA董事会成员对该比安桑巴赫组织的比约克展有多不满,以及包括馆长格雷恩·罗利在内的两位主要负责人都应该被解雇。

  此前,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馆长罗利就曾经表示说,“他作为馆长的首要工作是为董事会服务”。与此次比约克展的失败联系起来,罗利似乎成了董事们的替罪羊。因为貌似董事会中并没有人去看过这场展,那他们是怎么知道展览的好与坏呢?至于策展人克劳斯,1967年出生的他早在1996年便加入MoMA担任策展人,可谓经验丰富。而且其实在帮助飓风“桑迪”影响下的皇后区艺术家恢复重建这些事上,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并不是外界所说的那种“只知道照镜子”自我炒作的人。那么,这个被外界评价成“一团糟”的展览背后,馆长和策展人以及董事会究竟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现在,要求他们二人请辞的呼声越来越高,会不会出现2012年洛杉矶MOCA的那次人事动荡呢?

  问题四:高科技产物对于展览真的有必要吗?

  为了这次的比约克大展,MoMA可谓用心良苦——与大众集团联手研发了一项高科技“语音导览”服务。这一科技是基于大众集团的“Sound Journey”技术研发的,这套系统能够通过收集驾驶员的声线产生个性化的声音,并控制车辆加速和减速,转弯等。在这套系统的平台上,比约克回顾展的语音导览系统通过结合信号处理、位置信息、以及个体移动速度等多方面数据,为每位观众创造独特的全方位3D聆听体验。

比约克展提供语音导览服务

  可是,这种高大上的语音导览在比约克回顾展上,使用感受真的很好吗?在MoMA三层,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名为“歌声之线”的展厅,黑色幕帘划分出独立的小厅,按时间顺序展示比约克艺术生涯中重要的服饰、道具与笔记,观众全程佩戴这套语音导览设备。设备中传出来的声音是比约克和冰岛作家松(Sjón)一起为该展览创作的长达40分钟的迷幻音乐与文本,冰岛女演员献声讲述。然而,使用过个设备的一些观众在离开MoMA后却用“毛骨悚然”这个词来形容这套设备,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体会到导览的积极作用,却发现自己掉入了比约克式的怪诞中,让人摸不清头绪。

比约克2011年专辑《自然定律》(Biophilia)

  除了动用高科技的语音导览与影院设计,比约克2011年发行的专辑《自然定律》(Biophilia)也被开发成了一个APP,这可是MoMA收藏的第一款可下载的应用程序。

  问题五:博物馆商业化之后,美术馆精神如何保留?

2009年纽约MoMA为美国电影导演蒂姆·伯顿举办个展

  从2009年蒂姆·伯顿个展到今年5月即将开展的小野洋子个展,最近几年,纽约MoMA举办了不少“热闹”展览都被圈里人诟病,“他们迎合商业,谄媚大众”,《纽约时报》的评论员罗伯特·史密斯甚至认为“MoMA这是在蔑视核心观众”。直到这次比约克回顾展成为导火索,使得纽约爆发了一场如火山爆发般的愤怒评论狂潮。艺术专业媒体Artnet News的作家本·戴维斯这样说道:“MoMA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变成时髦生活方式的品牌。”

  无论是与跨界明星合作办展,与奢侈品牌合作艺术项目,还是绞尽脑汁与普通大众互动,博物馆、美术馆的各种在现在这样一种快消费时代已经屡见不鲜。尽管我们能够理解有些美术馆运营经费捉襟见肘,迎合商业和大众多少可以缓解,也能够理解他们希望拉近与大众之间距离的良苦用心,但在商业化运营的同时,美术馆的精神如何保留,是否也应该被给予关注呢?正如纽约艺术界对于比约克大展的负面评价一样,“MoMA表现得就像一个荒唐的追星族”。

(责任编辑:张天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