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冯家驳:关于无底价拍卖的杂想

2015-04-10 09:09:42 冯家驳

  前几天,在雅昌网上看到了季涛先生一篇介绍国外无底价拍卖专场的文章,随即就联想到国内无底价拍卖的状况。

  多年以来,无底价拍卖在国内仿佛成了小拍卖公司的专利,几家知名拍卖公司很少采用。唯2014年的下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景气不足才见知名拍卖公司启用这种方式,但都不是名家藏品或者高端艺术家作品的专场。

  在中国,著名收藏家藏品的专场拍卖会是有的,尤其是近两三年,几大拍卖公司几乎每年都有“xxx藏品专场”,以示传承有序。但还不曾见到这些高大上的专场采取过无底价拍卖方式。

  在中国,标榜为“无底价拍卖专场”也是有的,而且是屡见不鲜。但所拍卖的东西绝非大名头收藏家的藏品。即或有些较为有名艺术家的作品可能出现于无底价拍卖专场上,大概不少都是事先约定了不能对外人道的“护盘”潜规则。

  之所以无底价拍卖难以走进高端拍品的拍卖会,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不舍、不敢、不屑、不会。

  不舍:当今活跃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人大多数是为卖而买、为利而卖的投资客,而罕见为收藏而买、为交换而卖的收藏家。这自然决定了拍卖市场中的每一笔交易都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角逐,欠缺了“宝剑赠英雄”的豪气。故而拍品的委托人一定是以保本为底线,以最大增值为目标,怎舍得让拍卖公司以无底价拍卖方式随便卖?

  舍与不舍,当然在于收藏家、艺术家的胸怀。我国的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不惜散尽家财购得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将其视作生命,不仅战乱逃亡之中不忘怀揣此帖,甚至在1941年被汪伪特务绑架之后,也不惜舍生取义,“宁肯被撕票也不肯卖画”!1946年,张伯驹又卖掉了居住多年的宅院和夫人潘素的一些首饰,筹得220两黄金买下了隋初画家展子虔唯一传世的作品《游春图》。然而到1956年,张伯驹夫妇竟毅然决然地将耗尽家财所收集到这些国宝级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

  张伯驹曾自言:“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我买它们不是为了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这才是收藏大家的境界!!

  可惜,有如张伯驹先生胸怀的收藏家已经没有了。不仅善财难舍且追求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收藏界的一种情结,没有人仅以藏品更新与交换为目的,不计较获利多寡而入于拍卖公司。那么,即或是拍卖公司愿意组织无底价拍卖也是枉然。

  不敢:既然对利益的追求有一种“不舍”的情结,那么自然就有了怕卖亏了的担心。因此委托人一般是排斥无底价拍卖,而且一定要求和拍卖公司协商出一个高于成本的保留价,生怕被别人捡了漏。

  其实这是一种对无底价拍卖的误解,也是对自己藏品不自信的表现。拍卖,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无论是有底价拍卖还是无底价拍卖,它的原则性的特征都是“价高者得”。且拍卖会上的竞买人大部分都是行家里手,只要东西地道,自然有人认识它的价值。也就自然会把价位推到合理的,甚至超预期的高度。在拍卖会上,某些拍品的溢价率很高,甚至比起拍价高出十倍、百倍成交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相反,流拍的却往往是东西不怎么样而底价过高的拍品。应该相信在拍卖会上是无“漏儿”可捡的。如果有人敢于将高端藏品推向无底价拍卖,则可能造成对买家更大的诱惑,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更激烈竞争,其效果可能比有底价拍卖还要好。(除非拍卖会办得非常失败,没有或很少有行家到场)。

  而在国内对无底价拍卖之真谛了解的人不多,有十足勇气的人也就很少,所以名家藏品或当代名家作品的无底价拍卖也就难以形成。

  不屑: 据说,在国外无底价拍卖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而在我们国内却长期以来仅用于价值不高的一般艺术品、工艺品的拍卖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错误地认为无底价拍卖方式不适合高端艺术品。凡上点儿档次的艺术品一定要设底价,而且设低了都不行。尤其是某些当代艺术家一定要求高开价,卖不出去可以,买一件送一件也可以,但底价万万不能定低了。否则就有损于他的名家身份和金字招牌!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思维也是国内难以形成高端艺术品无底价拍卖的原因之一。

  不会:说中国的拍卖公司不会无底价拍卖,肯定得罪人,可能还会招来“轻视国人”、“作践同仁”等指责。但看看现实生活中的拍卖活动就知道了。国内高端艺术品无底价拍卖固然罕见,但一般价值不高的艺术品却常常打着无底价拍卖的旗号。这些所谓“无底价”拍卖会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定要规定“由xxx元起拍”。这一规定有的在拍卖图录或其他宣传品上明文标出,有的是在拍卖开始前现场宣读。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反正拍卖公司强行规定了最低“起拍价”!这就意味着竞买人不得在此价位以下出价,否则无效。不然这类“无底价拍卖”中为什么常有“流拍”现象呢?难道那些流拍的标的一毛钱不值?

  既然是无底价拍卖,竞买人给出第一口价在任何价位上都应该是合法合规的,也有效的。如果用“起拍价”这个槛儿作为第一口应价的下限,那不就等于人为地为本来没有底价的标的物设定了一个“底价”。这怎么能叫“无底价拍卖”吗?

  季涛先生在那篇介绍国外无底价拍卖活动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详细的描述:“这次全场都采取了有估价无底价的方式,因而保证了58件拍卖品的全部成交。拍卖师在主持中采用了海外无底价主持的惯例:先根据自己的判断从某个价位起拍,若有人应价则继续向上报价;如无人应价,拍卖师则继续下调起拍价,无人应价则再次下调,直到有人应价后为止,然后再开始向上报价。本场中,有些拍品的品质一般或者存疑,使得拍卖师多次下调起拍价,最终成交价明显低于了估价。”

  我感觉他的这段精彩的描述是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无底价拍卖的技术课,告诉我们什么才叫“无底价拍卖”。

  无底价拍卖在所有的拍卖方式中是一种很能吸引人气,引起竞争的好方式,也是更彻底地运用市场规律的体现。然而真正有效运用尚待藏家和拍卖界人士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