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在艺术情结中展现当代生活画卷
2015-04-10 16:04:38 何伟才
——王子贤绘画艺术刍议
《和谐》
《宁静的草原》
《春夏秋冬》
画马可以说是王子贤一生的追求。画马,是王子贤艺术跋涉的一个起点,也是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在国内众多画马艺术家中,王子贤的画马已有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可以说是众多画马画家中跑出的一匹“黑马”和“宝马”。
毋庸讳言,在当今中国,任何画马者都绕不开徐悲鸿的话题。徐悲鸿画的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名声大振,妇孺皆知,故追随者甚众,像后起的刘勃舒、尹瘦石等画马的名家,就像参天大树下的小树,被浓荫蔽盖。王子贤也是如此,他从青年时期临摹徐氏的马,持续长达数十年。至今他对徐悲鸿画的马依然崇拜有加,难以言表。但是任何画马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走出徐悲鸿的影子,否则将永无出头之日。王子贤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竭力寻求突破,他创作的一批系列以马为主题的绘画, 在写实的基础上,坚持写意的手法,以行草般线条入画,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空间的虚实对比渲染马的狂放飘逸和灵动神采。在追求天马行空的豪放中,形成了自己狂放而不失经纬、洒脱而有力度、刚柔相济、气势沉雄的艺术风格。
纵观王子贤的画马艺术,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我们珍视。第一点是在写意中注重环境的渲染,注重诗情画意的刻画,注重表达自己的个性情趣。读王子贤的画,许多时候犹如读唐诗宋词,让我们进入作者描绘的境界中流连忘返。《宁静的草原》描绘在辽阔的大草原中,一个都市人披着衣服靠着树干坐在石头上,拿着一本书眺望远方,近处一只白色的骏马正在悠闲地在草地上漫步,远处蒙古包的饮烟袅袅隐没在远处的群山之中。人与马的神情既喜悦又闲适。总之,画的意境已经被这人、马、蒙古包烘托得美不胜收,它传达的是一种闲情,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淡远之美。而《迎春花开》给我们展示的则是更美的画面。在美丽的大草原,迎春花开得十分灿烂,漂亮的姑娘牵着马面向我们。大概马亦理解人的心情,正在悠然自得地回头舔理右后脚的毛。多么美妙的一幅画面,如诗如画。正是这种重视情趣和情感的表现,使得王子贤的画马艺术的马是一个道具,主要表达的还是人的一种情感,富有意境。观看《春夏秋冬》四条屏,使我想起了宋朝诗人吴文英的词句“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一句。这种柔情蜜意与闲适,作者用马来表现,使情绪或情感物象化了。作品的妙处在于,不是直接把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是尽在烘托氛围。当氛围渲染够了,那么情感也就自然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环境的刻画中,将马拟人化,马亦饱含人类的亲情。王子贤以马之亲情表现人之亲情,给人以暖暖的回味,其中《和谐图》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图中有两匹大马将一匹小马夹在中间一起往前奔跑,小马由于刚刚学步,稍为落在后面一点,跑在最前面的大马一边奔跑,一边回眸,似乎在做一些交流,它在鼓励身边的小马不要畏惧,一直奔跑。而另外一只大马又落后小马半个身位,眼神与大马相对,余光亦扫视着小马,从老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它充满了希望与期待,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因而伟大的父爱和母爱也就油然而生。
其二,水墨与色彩并重,飘逸与奔放齐飞。我们知道,王子贤是学西画出身的,对形体、色彩、空间、线条、明暗、质感等要素是颇有研究,是能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如何在中国画里使用西画的技术,王子贤找到了一条较好的路子。除了部分特意传承徐悲鸿的以外,王子贤创作的大部分马都比较讲究质感和明暗对比,因此观看王子贤的马就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如《宁静的草原》,又如《八骏雄风》等。对背景的处理,王子贤亦借用西画理念添加上背景,于是背景有了乱树杂花似的色泽斑斓,有了绿色淡淡的遐思幽远,有了芳草萋萋的凝重厚实,使马在画面中有了更大的空间感和亲近感。这种色彩与明暗对比,质感与空间的注重即使在他的纯水墨创作中也十分明显。典型的就是他在刘大为工作室研修过程中创作的《万马奔腾》。这幅作品由于水墨层次丰富,空间感强,马的整体立体感强,气势恢弘,确实是水墨画中的精品。
第三,就笔墨而言,王子贤的笔墨达到了两个层次。一是“状物”。一般而言,所谓的状物即为笔墨的再现性,是对客观物象自然形态的具象写实,也是笔墨最初产生的根源,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承载着重要作用。只不过,由于创作者主观情感的追求,“状物”在王子贤的作品中被得以理论上的提升,它已不完全是摹拟自然原型的具象写实形态,而是对其进行高度概括,使其演变为观念化符号形成一定的抽象意味,是在“形似”之外对物象“神”的把握与表达,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臻美之境的语言表述。状物已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传情、达意,是为了情感的宣泄、心中之意的抒写。因此,他的“马”也便具有了“是马,不是马,还是马”的幻化之境。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没有形式的内容又如物体的堆砌,毫无新意,只有“状物达意”才能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王子贤正是深知这一点,才使他的“马”在挥毫泼墨间跃然于纸上,灵动而生。二是笔墨的独立价值。即抛开物象形体的描绘,单纯就笔墨语言自身而言(在王子贤的作品中)也是可以成立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在王子贤的水墨作品中, 对笔墨韵味的把握一直是其主旨与精神追求之所在。虽用大笔挥泼,但仍笔笔清楚、厚重酣畅、浓淡枯湿、层次井然,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笔的力度,虽然意在追求一种“逸笔草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视觉效果与泼墨淋漓的酣畅之感,但最终创作出来的绘画样式却精心而不刻板、随意生发而气韵相连、横涂兼抹而不 草率、杂象横生而又融会贯通。黄宾虹先生曾说:“六十岁以前画山水是先有山水而后有笔墨”,而“六十岁以后再画山水是先有笔墨后有丘壑”,就这点而言,王子贤的“马”显然已进入 了“先有笔墨后有马”的胸中意象,在他的作品中,笔墨显然已脱离自身的物质属性而上升为一种精神,趋向于“忘笔墨而有真景”的最高境界。
毋庸讳言,王子贤笔下的马,尤其是奔马总是有着徐悲鸿的“影子”,这应该从二方面来理解:一是他对徐氏画马研究得太深了,从鬃到尾,从马头到马蹄, 均达到了笔到神随的程度;二是他有意弘扬徐悲鸿的画马从造型到笔墨的优长,而不是有意躲之避之。我认为,假以时日,如果王子贤能有意识地发挥他现在已经透露出来的长处,即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写意画马的技法,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景物对情感的渲染,让景物与马进行融合,共同表达种种情感,甚至是表达一种情绪或思想,犹如优美独特的晨光曲、进行曲、狂想曲、凯旋曲、田园牧歌,使人痴迷,另外有意识地增加中国传统文学的修养,水墨与宣纸的融合上深化一步,忘掉并化掉徐悲鸿,那么他的绘画艺术当有更大的进步,或许能达到“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境界。
王子贤作品
作者简介:
何伟才,艺术评论家。广东省拍卖行艺术总监。1962年出生于广东南雄。1979年以韶关地区文科第一名总分第六名考入华南第一名校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教于南京某高校,1991年调回广东。现任职于广东省拍卖行有限公司,从事文化艺术推广工作。早在学生时期就发表诗歌和文艺评论。并有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选刊。出版著作多部,并有多篇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大奖。
(责任编辑:韦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