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黄宾虹的设色思考:从浅绛、浓墨到重色丹青
2015-04-12 14:41:13 王林娇、郑晓芳
【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系列之三】从不曾缺席的“色彩”
导语:谈到黄宾虹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一般都会用“黑密厚重”、“浑厚华滋”来形容。还因为其早年山水画较疏淡清逸而称为“白宾虹”,以凸显其晚年“黑宾虹”之“黑”。然而黄宾虹的山水画不仅仅是黑,从早期的“浅绛”到“青绿”,以及晚年“水墨丹青”的作品,设色的角色一直都存在。只是无论“水墨”还是“浅绛”“青绿”,皆是笔墨即“书法用笔”所引领的,以致于我们在讨论黄宾虹的“黑密厚重”时,几乎将他的设色忘记了。
不同年代的黄宾虹
墨、色“浑融”
清人王东庄称之为“作水墨法,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黄宾虹称其为“此善言积墨法者也”。“黄宾虹论画法不单列‘用色’,然每论墨法皆及用色。在七墨法中,按照黄宾虹的逻辑,浓墨为首,而宿墨因脱胶而墨性已变,黄宾虹认为‘宿墨厚重处,正与青绿相同’,同时,失胶后的宿墨呈暖调的灰黑色,与未脱胶脱墨汁的亮黑形成丰富的对比关系,使墨色更丰富而且可以‘墨不碍墨’了。”骆坚群首先为我们解释了宿墨在山水画中的用途。
从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来看,30年代前后,黄宾虹开始出现较多的设色画作,并且发生了转折。而在80岁前后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墨与色正以他的方式达到某种融会。骆坚群告诉记者:“70岁之前,黄宾虹是以水墨为主进行思考与实践的。到了70岁以后,他开始在文章中大量讨论色彩。在他看来,元代崇尚淡墨以后,浅绛设色开始成为水墨的附庸,他在‘白宾虹’时期也是如此。”
那么,黄宾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浅绛中走出来呢?骆坚群表示,在他提出浓墨法以后,重色丹青才有可能出现。“他后期的作品设色都是以矿物颜料为主的,色彩非常鲜明亮丽。有人将其和西方绘画对接起来,那不是因为他借鉴了西方,而是他从自身的‘变法’探索中,获得了与西方绘画色彩对话的可能,让观众惊叹中国画的设色可以这么强烈。而由于他的重色丹青与浓墨法融合得这样自然而然,导致人们在讨论他的‘黑密厚重’时,几乎把他的设色忘记了。”
“70岁前后的黄宾虹,经十年的游历、写生、教学著述,观察、思考、实践皆趋于成熟之际,有一个经历,透露出当时有关设色的思考:1938年,黄宾虹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此次南归有欧洲朋友同往,此欧洲朋友对他所临拟宋人的青绿山水表达欣赏。就在那个时间段,他开始画一些传统的小青绿山水送给朋友,说明黄宾虹已经在酝酿浓彩点缀的丹青。”
黄宾虹在北平时,给朋友信中谈及,北平画界,多工笔设色的“北宗”风,并在他的文集《讲学集录》中开始大量谈用色。“黄宾虹的用色是从重墨开始的,丹青重色,是他在北平期间定下来的目标。这一时期,他以‘金文入画’,因为唯有‘金石用笔’,能将焦墨、宿墨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也唯有焦墨、宿墨与魏晋唐宋以矿物颜料为主的重色青绿相得益彰。”
“宿墨以暖灰调丰富了水墨的黑色系,甚至有了西方绘画的立体感。黄宾虹将不脱胶的墨和脱胶的墨进行叠加,因为宿墨可以呈现出各种层次的灰,这种灰色调可以与各种墨法相融,不仅可以增加厚重感,还可以增加各层次细腻的色相。所以在展厅中看到有一些好的作品,就是特别黑的焦墨、宿墨叠着很重的丹青色,一点也不乱,越看层次越丰富,那就是黄宾虹的手段。”
所以在黄宾虹晚年最极致的“浑融”之作必少不了宿墨,当老朋友陈叔通来函索画并声明请画 “疏林远岫”,黄宾虹奉上的正是这种墨色浑融的茂林峻岭,陈叔通再函声明请老兄为画“疏林远岫”,不要“宿墨山水”,但黄宾虹仍径自浓墨、宿墨,仍青绿、丹赭诸色放笔写去,积点无数,浑融一片,不能自己。
尽管,人们总喜欢用“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这两句诗来形容黄宾虹晚年的水墨创作。然将水墨与丹青进行融合的“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浑融,也是黄宾虹留给我们的魅力。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