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买家正在慢慢改变全球艺术市场格局

2015-04-13 11:01:46 曹原

中国买家正在改变全球艺术市场格局

  在纽约,在伦敦,或是在巴黎的街头,西方人见到中国面孔的第一反应总是:“Rich man”,这样的场景不仅出现在旅游景点,更出现在艺博会、拍卖场上。

  自然,对“中国人有钱”的印象并非一贯有之。

  特别在艺术市场上,多少年前,世界还听不到中国的声音。直到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尔后的一两年是经济萧条的当口,西方艺术市场全面回落,艺术品购买力严重不足。正是那时,中国艺术品市场逆势上扬,全面爆发,中国艺术市场进入亿元时代,并开始在全球发声。

  国际市场为中国买家打开VIP通道

  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中国艺术市场的逆势上涨让低迷中的西方人集体傻眼。紧跟着,法国艺术资讯公司Artprice在2011年给出一个惊人的数字:2010年中国拍卖行创下8.3亿美元的销售额。这几年陆续而来的报告尽管数字各不相同,但告诉我们的结论却是相同的——全球艺术市场的东移、中国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重镇。

  放眼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这几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国内经济企稳,资本随行就市,中国艺术品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界的投资热点,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成为各大经济体竞相争夺之地。

  “最简单最直观的变化是,以前苏富比[微博]、佳士得的拍卖不讲中文,更不会讲广东话,现在进场的中国人多了,就算是他们的西方拍卖师,也要报中文。”常年处于全球拍卖一线的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告诉记者,“以前也没有中文电话竞投,现在都安排了中文竞投,还为中国人设置了最新的支付方式——银联卡。”

  上个月刚从纽约回来的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也有同感:“3月在佳士得拍卖场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中国人,买家很多是中国人,佳士得差不多配置了整个东方部员工,全是中国人,还聘请了临时的中国人来服务,包括翻译、礼仪引领、商业习惯等。”

  中国艺术品成为国际市场必备货

  亿元时代正在告诉全球:中国人有钱。观想艺术中心创始人、收藏家徐政夫认为:“2008年中国的逆势上涨造成的最大影响,是原本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品纷纷被拿出来,因为有好的价钱,过去大多数好的艺术品都在国外,现在大家又愿意高价钱买回来。”

  的确,回看近几年的艺术市场,中国买家在全球拍场频频举牌,世界通过他们来认识中国艺术市场。而与此同时,中国买家特别钟情于中国艺术品,尤爱海外回流文物的特点被国际市场瞄准。

  在纽约,“亚洲艺术周”几乎等于“中国艺术品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品几乎是边缘展现,在最终的成交统计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在巴黎,人们干脆将“亚洲艺术周”叫做“中国艺术周”,你基本上不需要说法语或英语,四处都是中国人。

  在伦敦,最顶尖的艺术品买家查尔斯·萨奇从2011年开始在他的新画廊里展出中国艺术作品,他还为自己的网上画廊配了中文网页。在伦敦和中国香港,很多连锁店的剧院画廊在几年前根本不卖中国绘画,而现在也在四处找专家,搜集中国作品。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公司都在各自主要的拍卖会上增加了中国艺术品的份额。

  无论是在伦敦、纽约,还是在阿姆斯特丹,中国艺术品都是当地国际拍卖会上最受关注的一部分。

  中国给全球艺术市场格局带来改变

  “西方人关心两样东西,一是过去经营东方艺术品的这些人,他们希望把他们手上的东方艺术品卖到中国来,因为中国人现在有钱;另一个是他们要把西方艺术品推介到中国来,理所当然的是,中国艺术品在西方并不是主流。”甘学军分析到。

  2013年11月,大连万达[微博]集团在纽约佳士得夜场以1.72亿元人民币(6.2085, 0.0030, 0.05%)拿下毕加索名作《两个小孩》;2014年11月,华谊董事长王中军在纽约苏富比上举下凡高静物《雏菊与罂粟花》,斥资3.77亿元。

  这是比中国艺术品卖出亿元高价更能挑动西方人神经的事情——中国人不但有钱,还愿意花钱买西方主流艺术品!

  无论王健林还是王中军,尽管看上去买西方艺术品只是个别现象,但这对西方艺术市场产生的影响是指标性的,这甚至为全球艺术市场格局带来改变。

  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两年的中国艺博会和拍卖会上,西方画廊或拍卖行哪怕突破中国海关的重重阻碍和高额的税务,也要带着他们的艺术品挤进中国。前不久,佳士得将一张估价8.7亿元人民币的毕加索名作《阿尔及尔女人(O版)》带到香港地区展出,尽管带不进内地,作品也终将在纽约佳士得上拍,但在香港地区展出的目的无不针对内地买家。

  “买西方艺术品,这种现象将来肯定会增加,”徐政夫分析道,“拍卖公司现在已经收不到货,迫于找不到好的中国古董的压力,加上欧洲和美国经济放缓,他们抛出的时间,是中国买家接手的时候。”

  “西方人最期盼的并不是中国艺术品价位的提升,而是西方的艺术品也能被中国人接受,这也是西方人最焦虑的地方。眼下这么大一个市场,怎能没有西方艺术品的立足之地?”甘学军告诉记者,“内地海关阻碍特别大,但他们哪怕肩扛手提也要参与中国市场的开发,哪怕是先到中国香港,再慢慢打进来,动力和决心越来越大。”

  2014年,巴塞尔艺博会称,其拥有者MCH集团已经完成了对巴塞尔香港剩余的40%股份的收购。而在2011年,巴塞尔艺博会已经从亚洲艺术展手中收购了巴塞尔香港60%的股份,并将其从ART HK更名为巴塞尔香港。时隔三年,这一收购的完成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正确判断。

  但过多的资本和海外力量的进入,也让徐政夫开始担心:“太多的画廊和博览会进来,代理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有一种兵临城下的感觉,大量的资金涌入,最优秀的几十个艺术家全被国外画廊代理,我们将来的话语权在哪里?”

  从中国买家去国际市场买回中国艺术品,到中国人开始高调购买西方主流艺术品,再到中国艺术品经纪人参加巴塞尔、威尼斯、亚洲艺术周等活动,这些群体都在一步步给国际市场秩序和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土豪”却被见人下菜

  凡是新生的,都是急躁的,急于突围,急于发声。

  中国买家(或者中国买家口袋里的钱)成为2008年以后中国对世界艺术市场影响最大的元素。国际市场仿佛一夜之间为中国买家开通VIP,西方不再像过去那样看待中国买家,中国买家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在全球市场为中国买家点头哈腰的背后,仍然默默地送出两个字:“土豪”。朱绍良难免感慨:“中国买家觉得很自豪,其实不是,要想清楚的是,他们只是想赚你的钱,中国人对竞买文化不了解,却又最喜欢竞买,出现嗓门大、大一口、举出不放等现象,尽管你很有钱,也买了很多东西,但是人家从骨子里还是瞧不起你,这是肯定的,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也不要被人忽悠,自己还要对艺术品了解,要不然人还是送你两字:土豪。”

  “土豪”并非新鲜事,只是中国收藏圈也纳闷,英国人发财称之为绅士,美国人发财称之为托拉斯,日本人发财称之为财阀,唯独中国人发财后被叫做土豪。

  “这是多大的歧视,”甘学军表示认同,“中国人在拍卖市场上哄抬价格,对艺术品的炒作态度,或许是国际同行不敢苟同的。我在日本看一场拍卖,除了拍卖师都是中国人,我问日本同行,日本的拍卖会为什么没有日本人参加,他们说那是你们中国人的游戏。”

  “中国人的游戏”,他们不理解也不认可,却当成掏中国买家口袋里钱的砝码,同样被国际市场拿捏住的,还有中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所造成的不理智。见人下菜碟的“潜规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日本的藏家和行家,看到中国买家去了,都会开一个毫无道理的天价,对我们专业人士来说,觉得毫无道理也不礼貌,但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他们觉得一切皆有可能。”甘学军告诉记者。

  “见人下菜碟当然有,中国买家的心态最适合拍卖这个游戏。其实在国外,一级市场的交易量是二级市场的数倍,另外,画廊的保真程度比拍卖行严格得多,中国人一定要学会去画廊买便宜东西,不要总觉得去拍卖行买东西很威风。”朱绍良更是一语中的。

  中国艺术创作动向成为市场追踪指标

  与此同时,另一个群体也在对西方产生悄然影响,那就是中国艺术家。因为市场的烘托,中国艺术家已经成为国际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特别关注的群体,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动向是国际市场和收藏界观察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以及波士顿博物馆,显著的地方都能轻易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部分过去展出的中国出土文物等,早被中国当代艺术代替,徐冰、谷文达等中国艺术家成为西方指标性博物馆的座上客。

  无可厚非的是,除了中国艺术家自身作品的重要性外,市场的推动自然牵引着学术的研究和关注,凡是在国际上对艺术市场有比较权威涉猎的,不关注中国艺术仿佛说不过去,这也体现了中国对世界艺术格局的影响,而牵引这个影响的核心动力就是市场。

  被认为最具综合才华的当代艺坛中坚力量,艺术家王迈认为这几年最为直观的变化是:“不太用看强势文化所属国家的脸色了,中国在现代性的构建中要建立自己的文化逻辑,从美术馆的公共化影响力和收藏系统,再到民间画廊及相关文化资本,以及艺术家的创作跨度都要建立自己的观念和逻辑,大国综合实力正是话语权的保障吧。”

(责任编辑:崔丽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