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他,但一定看过他的动画
2015-04-15 08:55:07 黄茜
一代动画大师马克宣与中国动画黄金时代
马克宣,祖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动画名家,中国动画黄金时代的重要见证人之一,参与和执导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超级肥皂》等多部经典国产动画片,都是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有人将他比作“中国的宫崎骏”。20 15年4月6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6岁。
2015年4月6日,一代动画大师、原上海美术电影厂导演、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动画系教授马克宣谢世。
马克宣之名虽然并不广为人知,但《大闹天宫》、《小 蝌 蚪 找 妈妈》、《牧笛》、《山水情》、《超级肥皂》等经典国产动画片,都曾有过他的参与,或直接出自他之手。有人将他比作“中国的宫崎骏”。哀痛之外,网友纷纷表示:“谢谢你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童年!”
1960-1990年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进行动画民族化尝试,马克宣和特伟、钱家骏、万籁鸣、阿达等大批优秀动画人投入到水墨动画的探索和研发。那时也是水墨动画的鼎盛时期,齐白石的蝌蚪,李可染的牧童和水牛,万籁鸣的脸颊上挂着两坨胭脂的玉帝和身形矫健的孙悟空,伴随着几代人度过了耽于幻想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马克宣的离世,也掀起一股怀缅国产动画、尤其是水墨动画的热潮。
民族动画的推手们
1959年,马克宣被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彼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厂仅只三年,前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由著名动画艺术家特伟担任第一任厂长。
那是中国美术片的起步阶段。最开始,美术片的制作受到苏联影响,中国人拍的动画片看起来像是外国的复制品。如何才能创造出充满童趣、制作精良而又富含民族意韵、无可替代的原创动画?
随后,特伟执导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他大量糅入了京剧元素。人物戴着张京剧脸,举手投足亦翩然有台风。他请作曲家陈歌辛为影片作曲,将琵琶曲《十面埋伏》融入故事,让人感同身受也耳目一新。
多年后马克宣接受采访时说,特伟提出的“敲喜剧电影之窗,走民族风格之路”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指出明确方向。接下来的动画片《大闹天空》的制作,马克宣参与了其下集的动画制作。
《大闹天宫》由著名童话家万籁鸣导演,他写作的童话《神笔马良》几乎受到每一代中国孩子的喜爱。将《大闹天宫》绘制成动画,是万籁鸣的夙愿。接到上海美影厂的任务后,万籁鸣兼任文学改编和导演,把《西游记》前七回改编成了孙悟空与玉帝代表的权贵斗智斗勇的故事。他创造的孙悟空形象,机智俏皮、倔强勇敢。据说,万老最喜欢的动物就是猴子。他曾说:“世界上第一个上天的中国人是谁呢?孙悟空!”
最开始,马克宣就是在特伟、万籁鸣、钱家骏等老导演的指导下进行动画创作,受到了很好的蒙养。
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和《大闹天宫》的成功,鼓舞了主创人员的士气。除了戏曲、历史和神话,是否可在动画的美术表现上更富有民族特色?当时阿达首次提出,将水墨画引入动画片。这个开创性的构想,导致了水墨动画的诞生,也催生了动画界的所谓“中国学派”。
水墨画是中国独特的画种,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齐白石则是近现代水墨画的巨擘。为了能让“齐白石的画动起来”,1960年2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水墨动画实践小组,阿达、钱家骏、段孝萱和马克宣都是小组成员之一。
当年的实践小组成员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水墨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齐白石娇憨灵动的水族在银幕上获得了生命。这部动画由特伟亲自导演,钱家骏担任美术设计和技术发明,马克宣则是原画师的助手。
没想到水墨动画一经创出便足可传世。《小蝌蚪找妈妈》几乎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据说,当年日本著名动画电影导演曾对中国媒体表示,当他看到《小蝌蚪找妈妈》时,立刻就傻眼了“没想到竟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
这部天时地利人和之作,成为每个上世界6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孩子反复咀嚼回味的童年记忆之一。
从助手到导演
《小蝌蚪找妈妈》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又推出了《牧笛》和《鹿铃》。和《小蝌蚪找妈妈》清新幽默的风格不同,《牧笛》是根据李可染的画风创作的,不同的艺术家,奠定了动画片不同的艺术基调。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先生,本身也是有名的漫画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与张乐平、叶浅予和丁聪等人齐名。李可染是特伟的好友。特伟因为喜爱李可染画的水牛和浑厚润泽的山水,有意把它们以动画的形式加以表现。
那是动画片的黄金年代!像李可染、程十发这样一流的国画大家,也会亲自介入水墨动画的创作。据说,为了创作《牧笛》,李可染专门画了14幅关于牧童和水牛的水墨画,以便创作组将其作为底本。
《牧笛》由特伟编剧,特伟、钱家骏共同导演,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段孝萱摄影,画面里水牛、瀑布、小溪的设计,表现出杏花春雨的优容的江南生活。虽然讲的是牧童和水牛的关系,其实却是“一个艺术美高于生活美的充满诗意的故事”。
在1959-1962年间,马克宣一直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先生、导演和原画师们一起工作。当时阿达就是原画师之一,此外还有严定宪、戴铁强、邬郎等人。几十年以后,马克宣曾对媒体深情回忆:
“回想当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但后来动画界里的一些年轻人并不了解这一时期,他们并没有亲身参与过中国动画史上这一段发展的历史,没有这种体会。表面看来,中国动画太老了,现在日本动画才是最新的、最好的,这种观念实际上很片面。”
此后,马克宣又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历了近30年的历练,接触过不同片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有水墨动画片,也有动画长片和剪纸片,担任过不同的角色,从原画助理,到后来担任动画设计、美术设计、导演等。
马克宣在1979年发行的《哪吒闹海》里担任主要动画设计,在1980年的《我的朋友小海豚》、《三个和尚》里担任首席动画设计,《三个和尚》后来获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等。1985年的动画片《大扫除》他担任导演,1986年《新装的电铃》和《超级肥皂》则是由马克宣和阿达联合导演。
在这几十年里,水墨动画并非一枝独秀,剪纸动画、木偶动画、手绘二维动画也大放异彩,它们共同组成动画界的“中国学派”。《铁扇公主》、《天书奇谭》、《阿凡提的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等系列优秀国产动画片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性的奇幻世界。同时,中国动画也开始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力。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所钟爱的动画片《铁壁阿童木》,其实就是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在上海看过《铁扇公主》之后灵光乍现创作的。
巅峰之作《山水情》
1988年,上海美影厂推出水墨动画巨制《山水情》。这部美术片的创作阵容强大,由特伟、阎善春、马克宣共同担任导演,王树忱编剧,段孝萱摄影。王树忱是《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的导演之一,曾任上海美影厂副厂长,与阿达、詹同渲共同被誉为美影“三剑客”。
导演《山水情》也是马克宣事业的巅峰。“我从动画员这个最起步的工作,到1988年与特伟和阎善春先生联合导演《山水情》,也走了将近30年的历程了。这也是我学习艺术和实践的一条路,我庆幸我走过的是这样一条路。”
《山水情》讲的是一个师徒之间的故事。老琴师在返乡时病倒在荒野渡口,渔家少年将其接回家中悉心照料。翌日,老琴师病愈,取出古琴弹奏,少年被深深吸引。二人遂结为师徒。为了使弟子领略山川之美,老琴师携弟子壮游,泛舟于江海之上,纵情山水之间。临别时,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予少年,独自走向白云深处。
这部动画片的意涵是多重的,既有东方传统的师徒之情,也有文人雅士之间的惺惺相惜,更有归隐山林、流连山水的高洁向往。为了创作《山水情》,马克宣、阎善春、段孝萱等人曾前往浙江千岛湖严子陵钓鱼台深入生活。有次在野外遇倾盆大雨,主创们受到启发,用水墨的流动来表达江南柔和的气流和潮湿的空气,根据这个构想,才出现了《山水情》里春霭氤氲、水汽蒸腾、鸢浮荡荡的诗境。
1988年《山水情》问世后,获得了首届上海动画电影节大奖,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广电部优秀影片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奖、瓦尔纳国际电影节奖、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人们称之为中国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
2006年法国昂西电影节上,组委会邀请国际上30多位动画家评选出世界电影史上百部经典动画片,中国唯一入选的便是《山水情》。马克宣谈到这部作品时曾说:“这部动画片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山水的情感,自然与音乐的情感。”
事实上,这样醇厚的师徒情谊也发生在马克宣和在上海美影厂的那些老先生们之间,尤其是王树忱和阿达。后来马克宣创作、拍摄了动画短片《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艺术家和师长。
与阿达合作《三个和尚》
除了探索水墨动画之外,马克宣还致力于另一种独特类型的动画创作,即“漫画短篇”。这类动画以“漫画”为美术基础,构图简略、夸张,故事往往颇具讽刺性,既令人捧腹,又是揭露人性、针砭时弊的利器。
1980年,马克宣和阿达合作,在阿达导演的著名动画片《三个和尚》里担任首席动画设计。《三个和尚》是上世纪80年代极具个性的漫画短篇,它的故事来自俗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一个老少咸宜又微微带有刺痛感的故事,尤其是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一代人对“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状况更是默契于心。
漫画短篇不追求水墨动画繁缛的艺术性。它的空间构成极为抽象,没有远山近渚,江流掩映,常常背景只是空白。这种“计白当黑”的原则,据说也启发了宫崎骏等日本当代著名动画大师。
在《三个和尚》里,作为首席设计师的马克宣将其动画、原画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发掘出自己性格当中那一丝俏皮和不羁。此后,漫画短篇成为他最喜爱和拿手的片种。1986年,马克宣再度和阿达合作,二人联手指导了漫画短篇《新装的门铃》和《超级肥皂》。除了动画元素之外,这两个动画故事让人在笑过之后心中一动。
1992年,马克宣独立执导和绘制了漫画短篇《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这一次,他身兼导演、动画设计和美术设计三职。这部讽刺绝对平均主义的作品,带有典型的中国式的嘲讽和诙谐,蕴含批评但并非刻板说教,获奖无数。
正如马克宣所说:“真正好的动画片是用来传递感情,表达创意思想的,要用智慧来做动画。”
执教北京大学
创作了《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不久,马克宣开始转向教育工作。先是在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任教,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动画设计系担任教授、研究生导师。
马克宣在北大教授动画原画技巧和基本创作,同时指导研究生毕业设计。2003年考入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动画系的欧衡是马克宣带的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成为马克宣的教学助理。在欧衡眼里,马克宣是他见过的最认真的老师。
“所有学生的作业他都会一个个地过目检查,无论多晚他都会把每一条批改意见写完才去休息。”欧衡说。
与马克宣相处十多年,欧衡最大的感触是马老师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这种社会责任感,他说从马克宣早期的《三个和尚》、《超级肥皂》、《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等创作里便能看到。
在创作毕业设计《冤》的时候,马克宣对欧衡他们创作的动画脚本改了又改。于是,一个颇具娱乐性的、让人捧腹的桥段,变成了富含深刻寓意的哲理故事。欧衡回忆:“我们去找他时,每一次他至少要说三四个小时以上。我们都很奇怪他怎么能说这么久。”
事实上,因为美影厂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为代表的纯艺术性的水墨动画,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便逐渐沉寂。失去了自由创作氛围、转向教学的马克宣并没有对市场经济里中国动画的前途失去信心。相反,他在一次访谈里说,文化产业有其自身规律,要抓紧来做,尽管我们现在还举步维艰,但“中国动画一定会再度重振起来的”。
弟子说
“他和宫崎骏一样做动画都不是为了钱”
南都:你对马老师有什么印象?
欧衡:我2003年到北大上研究生,2004年马老师来到北大教书,我们的毕业设计就是马老师指导的。我毕业后留校北大当老师,一直是他的助理。我和他相处快十年了。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老艺术家。他做的作品须是反映社会现象,用艺术家的角度来引导群众的价值观。这一直是他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任何创作,都必须有社会意义。我们毕业设计的作品叫做《冤》。在我们创作这个作品时,马老师给我们改了很多遍,说你们的故事要给人赋予灵魂,让观众看了之后能产生反思。最后,这个短片也是在东京、韩国、国内都获了很多奖项。而我们现在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娱乐观众,他们没有负担起他们应该肩担的责任,即引导大众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南都:有人把马老师比喻成中国的宫崎骏,你怎么看?
欧衡:我对宫崎骏不像对马老师那么熟悉。但宫崎骏作为世界动画界重要的人物,和马老师还是有些相似。他们俩都和动画产业比较疏离。他们做的动画都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为钱来做这个,只为了动画本身,只是因为真正地热爱。以前美影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国营单位,只要完成国家任务就可以。所以当时的创作完全属于科研性质的,他们会用最认真的态度来做动画,来反映最好的东西,所以那会儿形成了“中国学派”。现在是市场经济,大家都为了赚钱,很多动画片的目的和他们那会儿做动画片的目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和宫崎骏有相似的地方,宫崎骏的作品透露出来的东西不像日本那些为了迎合市场而创作出来的作品,《龙猫》也好、《千与千寻》也好,都是日本文化、日本价值观的体现。在这个层面上,他们都是本土精神文化的弘扬者。
南都:水墨动画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是不是渐趋式微了?
欧衡:马老师他们在美影厂做的第一部水墨动画是《小蝌蚪找妈妈》。那时美影厂最早尝试做水墨这一类型的动画,从水墨动画的第一部开始马老师就有参与。后来相同类型的动画越来越多,《牧笛》、《山水情》等,马老师也从最开始的动画师变成原画师,变成动作指导,再变成导演,整个历程包含在了水墨动画发展的历程里。
在今年1月份之前,我还和他聊过,水墨动画作为中国艺术的流派和瑰宝,应该被传承下去。因为《山水情》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再往下做水墨动画。上世纪80年代已经改革开放了,一切都转换成另外一种体制。广东也出现了很多加工工厂,很多美影厂的人也跑到广东去加工动画片去了。所以,在那个时代以后,水墨动画越来越少。到了2000年以后,动画潮再度兴起时,也有些学生尝试着来做水墨动画。但他们做的水墨动画没有传承性。即没有把以前美影厂做水墨动画的知识、技术、理念传承下去,来再次研发和拓展。我在跟马老师聊,我们应该把他们美影厂创作的东西再整理出版,以期更好地传承下去。还没有着手落实,马老师就离开了。但我现在依然觉得,这是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和动画的后辈应该做的一件事。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