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何光锐:微信正在瓦解艺术权力结构

2015-04-20 09:40:29 何光锐

  对于寿山石雕这种依托贵重材质创作的艺术门类来说, 年轻人要想出头是很难的,他们通常面临两难处境:因为缺乏名气,那些拥有好材料的人不敢“冒险”找他们加工,而刻不上好的石料,就很难出名。除非遇上好的机缘----比如你的伯父或者岳父恰好是雕刻大师,这里头实际上牵涉到艺术的“权力”问题。

  现在,情形似乎有了改变。雕刻师小王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创意设计、打坯修光的几组照片后,没想到获得了不少玩石者、石商的点赞,于是下决心把珍藏已久的一块芙蓉晶石刻成他最擅长的把玩件,而当他将打磨后的作品发到微信上,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二十分钟内,三位石商几乎同时赶到了他的工作室楼下。

  笔者刚刚被人拉到了一个名叫“三坊七巷微拍”的群里,将近三百人的群聊热闹非凡,只好把模式设定为静音。前两天早上醒来一看,居然有两千多条新消息,原来群里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书画微拍,12件作品全数成交,价格从1000元到20000元不等,其中三分之一是年轻艺术家作品。

  一位拍卖行老板告诉笔者,以前每次拍卖会都要在传统媒体上投放不少广告,自从去年试着用微信推广后,发现效果比广告好得多,因为微信朋友圈辗转传播的几乎都是“目标客户群体”。至于一些知名藏家在微信公众帐号上开设的栏目,比如“帽哥带你看预展”,由于立场、角度的关系,在收藏圈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客观上又对拍卖会起到了最佳的宣传作用。

  身边已经有不少朋友在蠢蠢欲动地谋划艺术电商的事情,但艺术电商是烧钱的活,大家还不敢轻易下水。而微信群拍卖成本很低,拍卖方把拍品的图片和介绍传到微信公共平台或朋友圈里,所有关注者或者加进群里的人都可以参与竞拍,于是迅速铺展开来,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艺术品门类。最近有篇文章说“有1000个人在搞微信拍卖”,真实数字一定远大于此。至于与文化艺术有关的各类微信公众帐号,更是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可以说,“只要有WiFi的地方就有艺术”。

  博客、微博等网络自媒体出现后,以其互动、社交、分享、小众化、大数据等特点,促使艺术传播与价值影响开始悄然发生诸多变化。而微信平台的横空出世,更令这些变化以加速度的量级成倍扩大,并且必将对旧有的艺术权力结构产生“颠覆性”的瓦解作用。

  微信自媒体的“厉害”之处,在于整合了生活中的“碎片”时间,成为每个人随身的、不可缺少的,甚至带有依赖性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媒体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灌输式传播不同,来自“朋友”的诉说,或者“朋友”从“朋友”的“朋友”听来的话语,总是更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正如小道消息的兴奋点不在真实性,而在于亲切感。

  在媒体资源稀缺的年代,如果幸运地在省级报刊上刊登几次作品,就可以成为地方名家,如果上了《人民日报》,自然有望成为全国性的名家。由于中国特殊的体制因素,只要当上美协、书协的某个职务,挤进官方的画院,则卖字卖画的“钱景”一片光明。有限的展览资源,也是艺术权力结构的组成部分,能够在级别较高的美术馆举办展览,或者有“高端”的艺术家朋友肯“带着你玩儿”,也不愁出不了名。当艺术品逐步市场化之后,评论家和策展人掌握着艺术家的“生杀”大权,经过职业评论家的推介和策展人的挑选,艺术家才能融入市场所认可的那个圈子。这也造成了中国艺术界独特的生态:评论家和策展人靠艺术家养活,于是才会出现前阵子甚嚣尘上的关于“坐台”与“批评”的争论。

  “大众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人都将成为“媒体人”、“发言人”,在艺术领域,人人也都可以成为“评论家”。这一趋势必然导致艺术话语权的“下放”,艺术传播将不再单一地屈从于“传统精英化媒体”的传播逻辑,原有艺术权力结构中的体制资源、展览资源的垄断优势也将逐渐被分化消解,因为自媒体的功能除了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资源共享、推广、监督和文化教育,给未来世界带来新的空间、伦理上的深刻变化。

  国际时尚界从近年开始,出现了年轻的独立设计师打造个性化品牌的风潮,借助网络和手机,只需花费小成本就可以让受众了解自己的品牌,而自媒体和社交平台又为时尚评论带来了纸质媒体不可比拟的即时性、互动性,从而推动了时尚话语权的分散,冲击过去由时尚界精英圈定的“等级制”金字塔格局。

  毫无疑问,自媒体正在促进艺术生产力的解放,年轻艺术家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互动式的交流品评又有助于艺术家进一步反省自身,开阔眼界,艺术的风格倾向也将更为多元。一些理念先进的艺术自媒体有可能迅速崛起,成为具备号召力甚至影响潮流风向的艺术权力“新贵”。与此同时,艺术的生产关系将出现新的变化,艺术生产者、推广者与消费者三方交流顺畅,“交互信息损耗”大减,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到艺术创作环节,出现“个性化订制”的消费模式。福州的一家以推广青年书画家为主的机构“抱云山房”,就曾经以提前预订(从内容到形制)的方式为书法家举办个展,所有作品在展出之前就全部完成了销售。

  自媒体对于艺术的另一种反向作用力,体现在对依托原有艺术权力体系获得成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草根式的重新评判、过滤,乃至拷问和嘲弄,究其本质,实为艺术领域的“民主监督”力量。

  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还在讨论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集体审美水平最低的时期,他们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因为微信的出现,中国人正在进入一个全民艺术大普及和审美大教育的历史进程。以成组美图配上优雅文字的艺术类分享,从一个朋友圈快速传至多个朋友圈,远远超越传统媒体一次性的辐射力。同时,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人们通过微信,“不动声色”地相互标榜自己的文化“气息”和艺术修养,争相摄取生活中自认为精致高雅的细节,即便格调相差悬殊。由“附庸”进而“风雅”,亦可谓艺术爱好的必经之途。

  “人人都是艺术家”原本只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在微信自媒体时代却有可能变为现实。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