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给“行为艺术节”“现场艺术节”的公开信

2015-04-20 11:16:57 幸鑫

  在提笔写这封信的几个小时前,我陪着3位首次造访行为艺术节的朋友,观看了艺术节上的作品发布。几件作品看下来,朋友们相继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是我太笨了吗?为什么我只是看到一些异常的行为举止,却没有发现艺术在哪儿?”

  他们笨吗?其实连我也是很努力的在寻找那些作品的亮点,以至于不让我刚刚度过的光阴显得白费。当即我真的羞于去向他们辩解,其实我所热爱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多么的迷人!

  这样的情况我并不是第一次经历,我想很多艺术家也会或多或少的在艺术节现场经历过相同的尴尬!为什么今时今日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我认为是当今的行为艺术节和现场艺术节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越来越严重的阻碍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在艺术节上,创作者的创作空间与时间受到极大局限。

  试问,难道行为艺术家能在被他人划定的空间范围里,每次都能做出优秀的作品?而行为艺术家中真的有几位能自如的控制灵感的来去时间?很显然,在“考场”里做一道“命题作文”,不是行为艺术家该干的事情!

  第二、陌生的环境阻碍了创作者的艺术创作。

  通常人在到了新环境后会出现:抵触,认知,熟悉,接纳这一系列过程,这是人的本能。所以,新的环境会给人新的刺激,但绝不会立即促成对某一问题的深度思考。试问,行为艺术家中有几位能肯定,自己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空间,遇到一群陌生的朋友,但依然可以立即调整出一贯的生活节奏与创作状态? (当然,现场艺术中即兴表演这一派别,时常追求陌生感所给予身体的直观刺激,从而让精神与身体在当时做出反应,以此获得某些新的可能性。现今的现场艺术节和行为艺术节上似乎只剩下即兴表演了。)

  【注:我将在信的最后附录中,附上关于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描述。我想非常有必要说明这一点,因为这将帮助大家了解行为作品的创作到底需要些什么,而在行为艺术节上又缺失了什么。】

  第三、创作者们“破罐子破摔”,又还互相开脱。

  由于在行为艺术节上,个人作品的制作条件受到重重限制和阻碍,这让本来就有完美主义以及“心理洁癖”的艺术创作者,不得不强迫自己应付了事儿。可怕的是这并不是单例,而成了这个群体在艺术节上的通病。其恶化后还演变成了——对内,心照不宣;对外,闭口不谈!

  第四、观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正因为前面三点问题的存在,势必造成艺术节上的作品质量整体都不高。在我看来,甚至有部分行为完全构不成作品。(在这里说明,我并不认为“完全无意识的身体自然反应可被称为行为的艺术!”哪怕是所谓的现场即兴创作,也会由灵感的出现,灵感被转换成指令由大脑按计划支配给身体,从而让自己以及第三者获得某些信息所组成。)如今慕名而来的观众大部分并不是没有一定艺术修养的“看客”,不是可以随意敷衍的人,他们同样是“媒介”,是将感受、认知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二次、三次传播的介质。所以,试想一下,质量不高的作品将通过他们以什么样的口碑传播开来?!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难道将有利于这个艺术门类的发展和未来?

  因为我是从这样的艺术节上走出来的人,即便我看到了这样一些问题,我依然认为它有它的优点在,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在!不然,我也没有必要来谈论它的好坏!

  以下是对行为艺术节和现场艺术节的几个主要优点的肯定:

  第一、聚人气,重交流。

  ——它让以身体为媒介去传递思想的创作者们相约、相聚,交流思想!

  第二、相互激励,共勉共进。

  ——因出席艺术节的艺术家势必呈现近期思考,或是展出作品。这无形中激励了一部分相对懈怠的创作者,持续的进行思考与创作。

  第三、以大带小,培育新生力量。

  ——艺术节承载着为新生创作者提供与其他资深创作者平等交流和发布作品的机会,这有助于新生艺术家的成长。

  第四、文化的引入与输出。

  ——艺术节是一个汇集不同类型创作者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同意,我们去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求真。而今日的艺术,求真的方法论核心主要围绕着“实验”和“表达”两者在展开。

  如果我们崇尚“实验”,那么创作就会类似科学探索,我们一遍遍的掺杂、变换着不同的物质以及他们的配比,期望“在某一次配搭中产生出奇迹!”

  如果我们信仰“表达”,那就会是——我们沐浴在繁星点点的夏夜,一屡屡海风划过面颊,看看嘴角含着微醉的你,我想说“你就是上天赐给我的奇迹!”

  当然,“实验”与“表达”在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过程中往往相随而行。

  相信不论行为艺术工作者各自如何构建方法论,去催生长期有益的艺术生态,促成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终究都是行为艺术节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那么,我希望给行为艺术节的持续发展提几点真诚的建议:

  第一、重文献,轻现场。

  ——艺术节重在展现各位艺术家最优秀的面貌,以获得最上层的精神碰撞可能性。所以,我们应更多利用文献去详解彼此作品的准备及实施过程。(文献更多的提供作品实施的记录,以及实施前期的记录)虽然说,行为艺术的现场创作过程既为作品的全部,应该让观者到场体会,但通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参与,事实验证行为艺术节上是很难出现高质量的作品的。所以,如果观众真的对行为艺术感兴趣,艺术家完全可以在平时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时候,邀请观众去体会行为艺术的现场魅力。

  那么,在行为艺术节上需要一些现场作品作为案例,那就应该由近期有迫切作品实施欲望的艺术家去完成。

  第二、多为各地艺术家创造彼此亲密接触的机会

  ——艺术节虽然通常都邀请了众多艺术家,且看似每天大家都生活在一起,但需注意的是,大部分艺术家都比较自闭,有交流上的障碍,所以艺术节应如同相亲会一样,想尽一切办法让艺术家们彼此嗨起来!只有彼此越来越深的了解,才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见地!

  第三、多为观众创造与艺术家亲密接触的机会

  ——艺术节上的观众是来看艺术作品,同时领略艺术家的个人魅力的,而艺术家们的交流障碍以及人人都拥有的怯生本能,造成彼此都只是过客。艺术节应多为观众创造与艺术家亲密接触的机会,甚至在艺术家同意的情况下,想办法让观众与艺术家一起嗨!让每一位艺术家身体力行的去影响观众。相信,当艺术节上有了观众们的朋友后,观众会更多的到来,并且新的观众也会被持续的带入。

  以上,便是我对当今行为艺术节和现场艺术节的一些体会和建议,也许,会撩拨到一些痛点,也许,还会揭下一件件“皇帝的新衣”。然,痛则不通!希望此文会对行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做一点点的推动!

  【附言】

  我的体会,一个行为艺术作品被完成,将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个灵感在脑海里出现。

  这个灵感可以是一个观念,一个想法,或是一个情绪等等。

  第二阶段,灵感在脑海里被转换成一个可以由身体力行的方式呈现它的行为过程。

  这一阶段可看做灵感被理性且系统的制作成了策划文案。

  第三步,按照策划文案清单去准备材料。材料通常包括创作现场所能被观众看到或会被感知到的一切,如:

  a . 创作者穿的服装和所有会出现在作品中的物品。

  b . 作品实施时的空间。(空间的大小及颜色等)

  c . 时间,也就是某一天,以及在那一天里的特定时点或时间段。(时间会决定温度,以及日照亮度等等)

  这一阶段被看为创作的硬件准备。

  第四阶段,创作前创作者进行自我情绪调整,以便更好的控制行为作品的实施过程,精准的传递个人思想。

  这一阶段被看成是创作前的思想准备。

  第五阶段,作品的现场实施。

  这一阶段通常被看作是行为艺术作品的全部,因为行为艺术作品讲求“呈现过程即为作品的结果”。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