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傅中望雕塑手稿研究--过程之美
2015-04-20 17:21:09 未知
长寿椅(手稿) 傅中望
长寿椅(雕塑) 傅中望
近日,“构物思迹——傅中望手稿研究展”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共展出著名雕塑家傅中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的手绘画稿、泥稿100多件,同时还梳理和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本文为策展人孙振华为该展撰写的学术文章摘要。
傅中望是中国当代具有标志性的雕塑家,以他的雕塑手稿研究为开端,将为中国当代雕塑开启一条新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无论是对傅中望作品本身的研究,还是对雕塑界后学的启迪和借鉴,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傅中望的雕塑手稿,体现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历史转化,展现了一部分中国当代雕塑由具象创作向装置、抽象化、观念化方向发展和转化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傅中望的雕塑手稿对当代雕塑具有非常重要的视觉见证的意义,他的手稿既是当代的,又是中国的,还是个人化的。
傅中望的手稿与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等西方雕塑大师相比,尽管他也经历了严格的具象雕塑的造型训练,但是最能代表其当代雕塑创作成就的,是他以榫卯系列、异质同构为代表的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摆脱了具象的形体和手工的塑造;它们的语言是抽象的;它们的结构方式是分析式的;它们的形态不再是“团块的”,而是组合的、构成的,装置化的。
傅中望的手稿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主题推敲型。这类手稿记录了作者观念演进的过程,通过手稿,可以看出作者不断在寻找形体与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构分解型。这类手稿所涉及的是相对复杂的作品结构,傅中望用一种分解式的方式,将它的结构进行了分解,这样,通过他的手稿,作者可以想象作品的结构方式,从而,这样的手稿可以成为解读作品形体的钥匙。
制作说明型。这类手稿对创作构思、材料、色彩、工艺等等,有清晰、具体的说明,如果有了这个手稿,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进入制作阶段,完成作者的构想,所以,这类手稿有点类似制作施工图。
傅中望的手稿显示,他是一个偏理性的艺术家,他的手稿思路非常清晰、明确,在手稿的表达上,强调对问题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档案意识,这些在同时代雕塑家中并不多见。他的手稿基本上都清楚地标有年代,有的还有更具体的时间;手稿的呈现方式则因需要而定,在他的《榫卯结构》的手稿中,甚至有水墨的手稿。
傅中望是一个勤于思考、求知欲很强的雕塑家,他的手稿反映了他的知识面和阅读量,例如,他有大量研究性的手稿;有些手稿还引用了一些考古学的材料、民间的俗语等等,这些看似细小、琐碎的只言片语,展现了一个艺术家丰富的精神世界,似乎把观众带到了一个雕塑家学习和思考的现场。
傅中望的手稿体现了他作品的内在逻辑关联,这对厘清他作品的思想脉络有着重要作用。从他的手稿可以看出,他不同时期的创作的确是处在中国当代雕塑最前沿的位置上。
傅中望手稿中关于作品主题的推敲和通过手稿与完成后作品的比较,集中留下了作者思想变化的痕迹,它们对于解读作品,对于理解手稿和实物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提示作用。
傅中望手稿中的只言片语非常重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作者的艺术观的表达,比起理论写作,这些随性的文字更加自然和真实。
通过对傅中望手稿的研究,可以看到艺术家手稿的重要;看到中国当代雕塑家创作的变化;看到傅中望作为个体在他的雕塑手稿中所呈现出来的过程之美。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