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热潮带动毛笔收藏行情:书画之道即制笔之道
2015-04-22 09:46:50 梁弈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传统书写逐渐被电脑所取代,毛笔可以说与现代普通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远了。然而,随着“书法热”的兴起,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毛笔,其独特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收藏价值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明清竹刻毛笔价值最高过百万
正是因为毛笔是“文房四宝”之首,所以历代文人墨客对此都很珍视。制笔业发展到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供统治阶层所使用的毛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在笔管的装饰上,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而用竹做笔管则被人们认为是最为实惠和文雅的方式,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喜爱。随着明清竹刻艺术的蓬勃发展,竹刻毛笔也成为了竹刻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外壁上雕刻山水、花卉、仕女人物等,能够充分体现竹刻艺术家的才能。因为竹刻技术并非一般庸俗之辈所能为,所以即便是竹刻大家也常常望之兴叹,所以竹刻毛笔在当时制作量特别少。再者,竹刻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实属凤毛麟角。
近年来,竹刻毛笔因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稀缺性,逐渐受到各路藏家的关注,一支民国的竹刻毛笔市价大概在4000元左右,明清两代的竹刻毛笔大都价值万元。而在拍卖市场上,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人物毛笔估价6万至8万元,最后以7.05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纹毛笔估价6万至8万元,最终成交价为60.8万元。2008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支明万历竹刻花鸟纹毛笔,更是以103万元的高价成交。
上乘毛笔乃收藏佳品
在对毛笔市场的走访中发现,毛笔的款式众多,长短粗细不一,笔毫的种类也各式各样,主要有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等。据某文房用品商店的销售人员介绍,现在来买毛笔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都是选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成笔;而一些成名的书画家都是定制适合自己习惯的毛笔,它的价格自然也高一些;而收藏者或是将毛笔作为礼品的人则购买价格昂贵的毛笔。目前北京市场的毛笔价格也从几元钱到数千元不等。
据毛笔收藏爱好者介绍,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的。竹笋式笔毫是我国传统的毛笔,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粗,形如笋状,落纸凝重厚实。兰花式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似含苞欲放的玉兰,给人以秀美之感。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收藏品。文中叙述笔管的装饰已达精工,已完善了鉴赏的条件。如:古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一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出山石海水的气势,足以表现独特的装饰趣味。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就是例子。
这些史料记载的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加之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增添了富丽华贵之感。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精工巧制,尖、齐、圆、健四德完备,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所以鉴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潢与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
谈及如何鉴别毛笔,省收藏家协会的专家认为,鉴别毛笔,首先应对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做系统了解和认识,区分制笔地区,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的御用品,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还是宫廷造办处自制的。其次要看笔毫的完好与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看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对制笔名家和名人的时代特点、个人风格,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鉴别,从而确定其收藏价值。到目前为止,我省出现的毛笔珍品并不多。
收藏要懂毛笔文化
某书法家曾说过:书画之道即制笔之道。书画与毛笔本是互为体用的关系。在古代有许多集书画、制笔于一身的人,比如韦诞、王曦之,都是既擅书法,亦精制笔的名家,并都有笔经传世。“王曦之制笔乃为自用,有友人求其笔,尚且吝而不与,更无外售,可见精品笔制作之难。后世,尤其是到近代,从事书画的人士,因制笔工艺的繁琐,懒加问津,渐相脱节,各分途径。用笔者不知制笔之难,感知笔不称手,却不知如何改进;制笔者不懂书画,不知写兰亭当用什么笔者居多。”
然而,令业内人士忧虑的是,目前毛笔市场虽铺天盖地,但毛笔的质量却良莠不齐,且规格式样繁杂,有些笔在笔杆上做文章以邀宠消费者,其实中看不中用,这就造成消费者面对众多的毛笔不知如何选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当然不止是笔工和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毛笔消费者对毛笔知识了解得不够。
当今专业的书画杂志、报纸不在少数,遗憾的是文房四宝的相关知识、信息难有立足之地。高等院校、专业画院、培训班的讲台上,老师要把毛笔讲深讲透会有难度。业内人士认为,其实无论老师、学生、书画爱好者,都非常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及相关的咨询指导。很大程度上,一些喜爱毛笔的人士不知古人在书写时用的是哪一类型的毛笔,有的教学者在给出了古人的经典范本、法帖之后,没有深究这些经典、法帖的创作者,当时是用什么样的毛笔来创作的,他们只注意到功力的培养、训练,却忽视了与之相关的工具。对于众多的学习书画的人,如果能先弄清楚当时用的是什么笔,然后选择与之相同、或性能相近的毛笔进行练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懂得鉴别毛笔的方法,即使收藏,也很难搞出什么名堂来。
秦国大将发明了毛笔
《释名》里说:“笔,述也。述而书之。”其意为毛笔是一种写字的工具。从一部分出土的甲骨文判断,中国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原始形态的笔。到春秋战国时期,笔已经十分普及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例如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笔”的名称一直被沿用至今。
后唐人写的《中华古今注》里说:蒙恬对毛笔的笔杆、笔毛用料和做法都有所改进。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腹文采。在文思泉涌时,没有顺手的书写工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于是蒙恬就萌生了改造笔的念头。
自古武将多喜欢打猎,蒙恬也不例外。在战争的间隙,蒙恬有空闲就去野外打猎。一日,他打了几只野兔回军营。由于收获不少,拎在手里比较沉,就把几只兔子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留下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一动。回到营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来写字。但新兔毛并不吸墨,在绢上写字如同画符。蒙恬又试了几次,仍然不成功。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过了几天,蒙恬路过山石坑时,看到了坑里那支“兔毛笔”。经过几天的日晒雨淋,兔毛反而看着更蓬松了。出于好奇,蒙恬将笔捡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淋淋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又将这只“兔毛笔”带回了营房,往墨汁里一蘸,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很圆润。
从此以后,浙江湖州(今吴兴)人便采用嘉兴路山羊毛制作羊毫笔,并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可,“湖笔”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列“文房四宝”之首。
毛笔保养
毛笔用完后应立即洗净余墨,以免笔锋粘结,宜挂在笔挂上,以保持笔锋的弹性。如遇积墨粘结或使用新笔,可用温水浸泡,不可硬性撕散或用开水浸泡,以免断锋掉头,新笔应装入纸盒或木盒内,并放些樟脑丸,以防虫蛀,经常晾晒,防止生霉。
(1)启用新笔,首须开笔。将买回来的笔以温水泡开,且浸水时间不可太久,至笔锋全开即可,不可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毫毛易于脱落。紫毫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时间。
(2)润笔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笔一拿沾墨便要写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数十分钟。笔保存之时必须干燥,若不经润笔即书,毫毛经顿挫重按,会变的脆而易断,弹性不佳。
(3)之后才可开始写字,这“入墨”也是有很大学问的。为求均匀,且使墨汁能渗进笔毫,须将清水先吸乾,可以笔在吸水纸上轻拖,直至乾为止。所谓“干”,并非完全干燥,只要去水以容墨即可。“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无力也”,墨少则过干,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腰涨无力,皆不佳。
(4)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乾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
(5)洗净之后,先将笔毫余水吸乾并理顺[同入墨之前]。再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至干燥为止。需注意置于阴凉处阴干,以保存笔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于阳光下。保存笔之要领以干燥为尚。
(责任编辑:张天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