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之将周韶华:盛世丹青 东方气韵
2015-04-28 11:17:20 未知
第20届(春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东方宏大广袤的自然和年深日久的文化是国画艺术家们最为醉心、最为向往之处。每一位艺术家都在思考、寻觅属于自己的象征性艺术符号,并全力用画笔将自然和文化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艺术形象。
在当代中国画坛上,1929年出生的周韶华先生是一位富有创新的艺术家。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一位有意义的画家,也是这个时代水墨画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周韶华先生 ( 2006年元月邹本东摄)
如今,周韶华先生笔墨耕耘已60余年。在这期间,他曾四下黄河,两赴长江,踏遍祖国千山万水,行程15万余公里,被称为是“走路走得最多的在世画家”。他不是简单地游山玩水、临摹自然,而是朝圣般地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脉和5000年积淀的文化经典,探索、寻求自身的艺术符号。
他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黄河、长江各种壮丽的景观,可以说黄河自身随着时代而变化着她的面貌,以黄河为反映对象的周韶华的感受与理想又受到黄河的孕育,每当提起画笔,黄河便在脑中、心中、手中。幅员辽阔,山脉众多的黄河流域时刻显示着“刚健之美”,也促使他的作品形成了“气势派山水画”,甚至即便说他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也不为过。而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四渎之宗”的黄河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代表,这使得周韶华先生的艺术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即将艺术性的营养元素纳入民族性的母体,并使之消化。
周韶华 《黄河魂》 80cm×94cm 1982年
正如周韶华先生自己所说:“突出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充分理解、运用民族文化资源,追寻和提升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民族灵魂的空间,也就是既是民族的儿子,又是时代的儿子。”观周韶华先生的作品,可不就是如此?
周韶华 《江汉抒情》 122cm×247cm 1998年
面对他的作品,你首先会有耳目一新之感;再观之,还会发现他所使用的绘画语言或所谓表现符号,显然与中国传统绘画大相径庭;当仔细品读之后,你就会感到他的作品确实是耐人寻味的。周韶华的山水作品虽没有太多的巨幅,但所画的高山大河、侧岭横峰以及落日流云等都极有气势。画中景象的气韵扑面而来,具有很强的扩张力和冲击力。同时,与博大气势相关的还有作品中的勃然生气和表现的力度,这是画作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从画家一些著述和题跋中可以看到,作者把对山河的描绘与对一种人文精神乃至中华民族历史的表现融合起来。因此,他的作品不只是对所描绘对象的特指,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在表现自然、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投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即使一些小幅花卉,也都凝聚着掷地有声的力量,而绝无小家碧玉式的纤巧玲珑。可以说周韶华先生的作品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代表了中华艺术中阳刚的一面。
周韶华 《野花颂》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0年
周韶华 《秋葵》 68cm×68cm 2002年
周韶华的作品是独特的,不仅理念、作品独特,领悟天赋同样独特!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韶华先生长期研究书画,体会出“道法自然”是主体在体验中所悟出的为自由创造所需要的更广阔、更灵动、更超越的精神空间,是对有限空间的超越,是一种大慧悟。他领悟了“道法自然”的真谛,才能给山水画创作赋予有生命意蕴的境界,有历史感的境界。
周韶华 《参灵酌妙写新奇》 68cm×68cm 2003年
周韶华《世界屋脊之二》68cm×68cm 2006年
周韶华先生的艺术成就令人望尘莫及,而其勤奋程度同样让人钦佩万分!如今年过八旬的老先生仍然笔不辍,创作、出书、开办画展等等多项工作从未停止。他在创作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艺术理论:“全方位观照论” “隔代遗传论”“横向移植论”等等,他的艺术实践是他的理论的直接实验和示范,他的新观念贯穿在他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中
2015年广州艺博会组委会艺时代很荣幸的邀请到周韶华先生前来参展,艺术大家的回归给了我们极大的肯定和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倍感荣幸的同时也不禁感叹,接下来要做的更好。我们也欢迎所有的艺术伙伴们前来广州艺博会,体验我们的进步与不同!
第20届春季广州艺博会相关信息
时间:2015/5/15-2015/5/18
地点:琶洲C 馆14.2-15.2
分会场活动::第20届春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东方文德分会场精品展(时间:2015/5/19-6/19 地点:广州市文德北路68号东方文德广场)
(责任编辑:韦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