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讲堂第1601期】大师讲大美系列:杨振宁—艺术中的美
2015-04-30 09:07:03 刘娇娇
【相关链接】
著名科学家 杨振宁
底下我们转过来来讨论艺术中的美。艺术中的“美”,因为艺术跟物理学不同,艺术没有像物理学的发展很清楚的有几步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人类对于艺术的了解远远早于人类对于科学的了解。
小犀牛 现存旧金山博物馆
比如说是在三千多年以前商朝的铸造师就已经有非常美的艺术感,这是一个小犀牛,一个商朝的青铜器,这个青铜器现在存在旧金山博物馆里头,是他们镇馆之宝,据说是巴黎的一个大古董贩子叫C.T.Loo的,在1940年代卖到美国的。据说,我不知道这个可靠不可靠,说是当时卖了5万美金,今天当然是无价之宝。
铜觚 现存美国华盛顿Freer博物馆
我们再看这是另外一个商朝的青铜器叫做觚,这个觚你可以看见非常美,它现在存在美国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是Freer这个人,Freer是一个有钱的人,在一百年以前在二十世纪的初年他到北京去买了很多铜器,这个觚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现在是存在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Freer博物馆是美国所有的博物馆里头收藏中国的古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博物馆。
这些青铜器的铸造师恐怕不懂甲骨文,更不会有艺术理论,可是他们对美的感受已经达到了极高极高的境界。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这个小犀牛跟这个铜觚都跟美,可是有不同的美法。
讲座现场
小犀牛是童稚型的,铜觚是思考型的;小犀牛的美感觉是有直觉的美,铜觚的美是一种抽象的美;小犀牛的美是一种形似的美,铜觚是一个神似的美,那么这个表显示出来说艺术中的美离不开人类,与科学中终极的美不一样。我刚才讲了科学里头终极的美是客观的,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些美了。可是在艺术里头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换一句话就是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无我”跟“有我”大家知道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头的分别,他是拿它来描述诗词的结构,我想也可以拿来分辨科学中的美跟艺术中的美一个基本的不同的地方。
唐朝的画家张璪说艺术是什么呢?绘画是什么呢?是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两句话确实是概括地描述了艺术的真正的精神,确实道出了人类怎么感受到的艺术中的美。我们看这个犀牛,塑造这个犀牛的人他是“外师造化”,它的美是因为塑造家看见了一个真正犀牛的美,所以这是一个写实的美;这个铜觚是一个“外得心源(中得心源)的美”,这个铜觚所以这么漂亮,因为它曲线用几何学的语言来讲叫做双曲线,商朝的人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双曲线,可是他直觉地知道了抽象的美,这个就是所谓“中得心源”,他是从心里头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美,所以这个铜觚的美是一个写意的美。
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美的异同
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发现到说西方的艺术几千年来的发展,它是向写实的方向发展,而东方的艺术是向写意的方向发展。为什么缘故,要有这个不同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问,我觉得还不够有更多的人做这方面的研究。
西方最后在十九世纪才认识到写意的美的重要的意义,从而发展出来了印象派,所以印象派之所以出现,其实简单讲起来就是因为西方人了解到原来在写实的美以外还有写意的美,尽量向这个方向发展,就发展出来印象派以及十九世纪后来的种种的新的流派。也从而产生了多元的审美观。
到了二十世纪初年,Picasso跟Braqu把这个多元审美观更具体化了,从而创建了立体派,立体派的出现是艺术界的大革命。
有人写了书前几年说受了Braqu跟Picasso是受了Einstein在1905年的相对论的影响,这个理论很有意思,不过据我所知道现在还没有成定论。
Pablo Picasso, La Vie (1903)
毕加索后来的画像是这张画是他的所谓《蓝色时代》La Vie是在立体派之前,这张画是在立体派之后这两个的不同就显示出来毕加索对于艺术的美他看出来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个方向有非常大的长远的影响。这个革命带来了二十世纪众多的新的尝试之。
Pablo Picasso, Three Musicians (1921)
Picasso是一个天才,他既有眼光、有魄力,又有技巧,创新的尝试非常之多,可是他的创新空间也有怪异、不堪入眼,扭曲了美的含义的尝试。我是研究科学的,科学追求的是认识跟理论跟理解造化,从而自这个认识中窥见了大美。像我刚才跟大家所讨论的,我认为艺术向完全背离造化的方向发展,将会与美渐行渐远。谢谢!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