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越王墓特展“解码”草原帝国
2015-04-30 09:00:48 杨逸 陈龙
“五一”羊城文化展览精彩纷呈
近日,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鄂尔多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成吉思汗八百年——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亮相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本次展览共展出了201件从鄂尔多斯博物馆引进的蒙古族历史和民俗文物,包含精美的银器、瑰丽的珐琅器以及神秘的宗教法器等。展览分为“蒙古史话”、“草原牧歌”以及“神明护佑”三个部分,呈现了从成吉思汗率蒙古各部崛起到清朝统一,蒙古族对国家统一所做的贡献,展现了八百年来蒙古族的历史演变,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形成以及该地区蒙古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鄂尔多斯博物馆馆长窦志斌告诉记者,本次展览是鄂尔多斯博物馆经过两年的精心策划推出的首个对外交流展,也是为配合国家“一路一带”的战略而专门引进的一场文化盛事。主办方期望,通过文物展示让观众更为深切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各民族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本次展览上,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也首次推出了微信导览。观众在三楼的互动区还可以接触到蒙古象棋、勒勒车等独具蒙古特色的器物。展览将持续到7月24日。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的是,本次展览特别展现了蒙古帝国文化丰富多元的一面。其中,本次展出的5件形状各异的元代铜花押,就是蒙古帝国各族文化交融的最好说明。花押,又称“押字”、“画押”,它实际上是一种图形签名,一般通过简洁的图案方式来表明签署人的身份,从而证明事物的所有权以及归属。本次展出的花押有鸟形、方形、花瓣形、十字形等。
“蒙古帝国疆域辽阔,地跨欧亚,境内民族众多,使用的语言、文字有很大不同,今天中国境内就流行着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汉文和藏文等。”鄂尔多斯博物馆馆长窦志斌介绍,在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中,为了方便各族人民的交流,加上当时为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多不识汉字,执政时“多不能执笔画押”,这些因素都无形中推动了花押的盛行。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马自然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成吉思汗所带领的“蒙古铁骑”更是留下了赫赫威名。与马相关的各种工艺品,自然也是本次展览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在本次展出的展品中,一件具有鲜明民族风情的“景泰蓝马鞍”堪称其中的代表作。展览还展出了一批清代蒙古贵族的日常用品,如“珐琅银酒壶”,酒壶制作精细,造型新颖,充分展现了当时蒙古贵族的奢华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距今二千余年的南越王墓中,发现的双羊纹铜牌饰、龙龟纹铜牌饰、羊头纹杏形金叶等文物,据鉴定和研究,和同时代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牌饰有密切的联系,印证了草原文化对岭南文化跨越时空的“不解之缘”。
相关链接
1.陈家祠展“一针一线潮汕情”
4月30日,“一针一线潮汕情——裕虹抽纱刺绣研究院藏暨洪裕静刺绣作品展”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开幕。本次展览将展出洪裕静作品50件(套)。其中《情系五州·红头船》插屏让人耳目一新,它是运用潮汕传统刺绣技艺“立体垫绣”创作的“金线双面绣”,曾在2014年深圳文博会上获金奖。展览展至6月29日。
2.广州图书馆看《广州大典》
“《广州大典》:千年古城的根和魂”编纂成果展将从4月30日持续至5月30日,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展出。《广州大典》是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历时十年编纂汇集了纵跨上下2000多年历史共4064种文献,蔚为壮观。
3.带孩子体会“劳动最光荣”
5月3日上午10:30至11:30,广州图书馆儿童与青少年阅读部将在南二楼小剧场举行节日系列活动之“劳动最光荣”,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为18个亲子家庭讲解关于劳动的知识,并进行各种与劳动有关的活动。
4.去方所感受“白色城堡”
由方所携手《生活》月刊、Kindle联合主办《阅读未来·千书世界》空间创意展在广州、成都同步开幕,展出时间将延续至5月21日。著名建筑师柳亦春试图重塑阅读的仪式感,重建他童年记忆中的“白色城堡”——自我的阁楼式书房。空间中附有名人推荐的阅读书单,集结成“我的梦想图书角”。“白色城堡”空间创意展通过建立公共空间的主体性,提倡一种永恒的阅读进行时,让读者打破对阅读空间的传统考量,调整呼吸,忘情独处,委身秘境,重拾沉浸式阅读的乐趣。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