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薄胎器皿与玉山子的不同 “痕器”是关键?
2015-04-30 20:21:19 未知
薄胎器皿:玉器器皿把胎体做得很薄,是清代引进的高水平技术,清代名为“痕”玉,“痕”即“痕都斯坦”,也称“温都斯坦”。“痕都斯坦”是地名,大约在今克什米尔地区。此地区制作玉器盘、碗、盒,多将胎体磨得很薄,乾隆见到后,对这种工艺发生了兴趣,乾隆16--24年间引入,乾隆有赞“痕玉”诗三十余首,称此玉器“莹薄如纸”。从此变为中国玉器器皿的一种常见风格。其实在清以前也有薄胎作品,但在清代最多,工艺技术吸收了“痕玉”的特点,才形成专称。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痕器”中,白玉蕃莲佛像纹碗、白玉蕃莲纹碗,均是造办处仿制的“痕器”。白玉蕃莲佛像纹碗,外壁琢两组纹饰,一组为曲瓣蕃莲纹,一组为蕃莲纹围绕的坐佛,碗足饰舒展的圆瓣形蕃莲纹,玉色润嫩,质地细腻,器薄胎透,花叶布局疏密有致。白玉蕃莲纹碗,一对,取自同一块玉料,采用掏料法,将玉料掏成两个很薄的碗坯,再两面对琢,碗壁薄仅1公厘,仿银器的锤錾效果,花纹内凹外凸。
“痕器”主体图案多为西蕃莲、菊瓣纹,少乏创意和变格。其繁缛、细腻,迎合了乾隆盛世百工去朴尚华的风气。这一点,也是玉雕创新之作的主流。
玉山子,是按玉料的形状、颜色、绺裂进行设计,去除瑕疵,掩其绺裂,顺其色泽,使料质、颜色、造型浑然一体。玉山子在设计中随料主意,可粗工,可细工,可浮雕,可深雕,可山水,可人物,可楼台殿阁、草屋石洞,可牛马动物、翎毛花卉,可远近景布局,散点透视,尽心安排,以取得材料、立意、工巧三方面的统一效果。玉山子必须象画一样,可以和画比美,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如“大禹治水图”、“会山九老图”、“秋山行旅图等。
以艺术形式表现自然景物、人文景观和历史场景,取材广泛。山子因玉料体积重量不同,作品巨微不一,大的山子可达数吨重、一二米高,小的只寸许大小。小品山子料精,以白玉为多,细腻而精巧,有沉静、典雅之书卷气,可作案头摆设。大型玉山子场面宏大,雕琢有花木、山水、云石、楼阁、人物等,气势蔚为壮观。大型玉山子是在一定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出现的,其制作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型玉山子最能代表玉器的制作水平。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