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卢征远:我的作品像手术刀削开了一个切口

2015-05-02 23:25:43 裴刚 

艺术北京2015公共艺术部分 卢征远《慢性》系列 黑色大理石

  在今年艺术北京2015的公共艺术区域和当代区域都有卢征远的作品。有脚痒的,如果看见卢征远的“黑色垃圾袋”拼了命的大力一脚,一定瘸了。显然卢老师这一系列大理石材质名为《慢性》系列的“黑色垃圾袋”雕塑不是拿来故意诱人产生幻觉的,而是质疑对我们而言习以为常的“物”这一概念的挑战。

  那么他为什么要质疑我们习惯了的概念?难道垃圾袋不是垃圾袋,大理石不是大理石吗?他是在针对垃圾袋和环保问题吗?显然都不是,如果陷入垃圾袋的这个显而易见的“物”,那就辜负了卢征远如此的精雕细琢了!

  卢征远其实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们习惯了用知识去判断某物是有用的,某物是无用的,无用的就变成的垃圾,但“垃圾”真的就无用吗?“有用之物”就永远的有用吗?事实上是今天我们认为有用之物会变成垃圾,而垃圾会循环往复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有用之物。对“物”的判断,是今天人们应该警醒和面对的社会问题。

  被采访者:艺术家 卢征远

  采访者:裴刚

  参展“艺术北京2015”

  雅昌艺术网:此次 “艺术北京”参展的作品的基本面貌是什么样?会有几件作品参展,在哪几个版块参展?

  卢征远:这次艺术北京参展的作品在公共艺术部分,“设计北京”区域,还有“当代艺术”的展区部分,大概这三个部分。然后公共艺术的部分是用我的《慢性系列》,最新的《慢性系列》是真人等大的尺寸,四件大型大理石雕塑,造型是垃圾袋形态的石刻。

  设计北京是一组比较大的装置,它的基础材料都是从北京各个建筑废材场收集过来的,然后做了霓红灯或者是喷些颜色的装饰加工,让它看起来更符合我们认为的像艺术品,像作品这样的样子,然后呈现出来。展览结束之后这些东西还会回归他们那些最原始的语境、环境里,还会回到它捡来的地方。

设计北京 卢征远装置作品

  有用之物与无用之物的奇幻转换

  雅昌艺术网:这个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比如说大理石的作品。

  卢征远:我无论在北京也好,还是在其他城市,包括在国外的纽约或者是巴黎这样的城市我都能看到堆在一起的袋装垃圾,经常会有这样的城市排泄物。不管是高楼大厦的SOHO区或者是CBD的区域还有破破烂烂的小乡镇、小胡同也好都会用这种方式去投放所谓的不需要的东西。这种临时的快速被消耗掉的东西,它会被扔掉,被降解或者说被处理掉,跟这种永恒的石刻、石雕方式的艺术品形态对比会形成一种张力,会形成反差。这个是值得去讨论的,这种矛盾的关系在今天这么快速变化的社会缩影里,能够用一种相对永恒的形态影响它。

  雅昌艺术网:霓红灯的作品又是怎样的过程?

  卢征远:因为经常穿梭于北京,其实很倒错的一种状态,比如上午我可能会在工厂或者工作室周围的农村去创作,你会看到尘土飞扬,破破烂烂的状态,可能是中午回到了望京或者是798感觉回到了艺术的世界,可能又到了美术馆或者是你又到了某些更高尚的场所(所谓的高尚的场所),你会觉得这些变换太快了,而梦幻、很奇怪!但是在这个时空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好像必然的关联。我发现有很多被扔掉或被遗弃的这些高楼或是城市道路建设之后遗弃的废料,像那些包裹在水泥里的钢筋,或者包裹在水泥里的这些水泥管类似的建筑垃圾。

  我就把这些东西捡回来。同时,会标记它们原来的位置,会标记它们从哪儿收集来的,然后把它们放在艺术展厅的语境里,放在展厅或者放在一个这样的环境里,把它们从一个没有用的东西把它转化成一个看起来可以像艺术的东西,用艺术的方式转变为看起来似乎能被欣赏的物体,唤起另外一种有用的价值。展览之后还会把这些东西再还回去,再放回他们原来的位置。

艺术北京2015当代北京版块 卢征远《慢性》系列 黑色大理石

  我的作品像手术刀削开了一个切口

  雅昌艺术网:你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的想法会给观众带来一种什么样的一种启发或者是反思的作用?

  卢征远:有趣的在于我不是用一种物质去对应的简单转换。艺术作品也不见得是那么重要的东西,它就应该像手术刀削开了一个切口一样,它能够让你窥见里面的病症或者是内部的一些其他的不常见的东西,它其实是一个引子,是一个切口或者是伤口的作用。所以这些作品是思考所谓临时的和永恒的,或者是有用的和没用的这些种种概念是否如我们习惯的认识?我们希望反思人们以固有的认识地去判断“物”这种概念。我们能不能重新通过这些作品,想一想我们在今天的社会系统中,重新认识已经被知识规定的事物。我们被给予,我们被教化,我们被规定,我们被规范,认定这个是对,那个是错,这是好,这是坏,这是有用,这是没用的,这是垃圾,这是珍宝…等等,通过这种形态和材质的转换,把已经僵化的认识放下,重新去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包括已有的人的概念。

  这里的“物”不光是物体的物,其实还包括人与人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从你自身的去生长出来,达到有自己判断和思考的能力的完整的人,而不是说被塑造出来或者被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出来的人,那种状态是可怕的。

  雅昌艺术网:你的作品呈现了今天人对物的一种态度,虽然是在模仿被抛弃的、被认为是无用的这种“物”,或者是接挪用了已经被废弃的物。当这些被废弃的、被指定为无用之物更换了它所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之后,转变为艺术品,又被认为它是有价值的。这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反思,你同时也制造了一个荒诞的场景。我们如何看待有用的和无用的两者之间相互转换的循环过程。比如说目前的这个作品在展厅里,但在展览之后又把它还回到他原来的处境,因为你这个作品实际上并不是放在展厅里以后就结束了,你的霓红灯的作品还要返回到原来已经被捡到它的那个空间里。

  卢征远:其实不仅仅是这个作品,包括所有人的作品,包括我的这些石雕的作品,它可能会腐朽得慢一些,但是一样的,过了几千年,几百年之后它仍然会变成灰尘,它仍然是轮回。大家到最后都会变成一样的东西,只是说“霓红灯”的作品,会更快速的粉碎消失。很有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味。

  但我这些作品不想教化谁,因为我是讨厌教化的,我不喜欢把一个概念通过作品或者语言传递给其他人,这都是没有意义的在今天。有价值是在于你能提醒别人去想一想,刺激一下他固有的认识,去重新判断,这是重要的。而不是说我就要告诉你,我通过我这样的艺术转化,让它又变的有用了。这样就又回到了僵化的二元论对立,非黑即白的概念里。其实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大多都是在这些灰色的或者在这些中间的阶段摇摆,这种摇摆当然会让你觉得不那么坚定或者不那么确切,看起来甚至有些软弱,有些犹豫,但是我觉得恰恰是这种徘徊,这一点软弱或者一点犹豫才是你在跟世界真正地产生对话的关系,而不是说看起来很英雄主义或者是很怎么样地去武断地判断或者给一个定论。这在今天反而是特别没有必要的状态,所以重新看作品时,我们假想整个博览会里的所有的作品,在很久以后都会变成尘埃,或者都变成废弃的东西,就像在今天看一栋曾经住满了人或者是曾经很辉煌的建筑在崩塌的那一瞬间,我觉得他并非废弃,而是转化了他的身份,他变成另外一种存活于世界的状态。其实对于地球来说,一栋楼建立和被崩塌化成尘土,对地球或者对世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雅昌艺术网:仅仅是形态被改变了。回到刚才人对物的态度,今天人对物的态度是一种快速的消费,快速的去体验,快速的去抛弃,每天很快的接触到一个碎片化的信息,马上被快速传播的渠道环境放大,通过更多的解释,似乎就被指定为一个有价值的观念,但与之不同意见的观念也同时会出现,两者又都被快速的消费和遗忘。在今天信息传播快速的时代,人们会有多种不同的选择,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已经在今天的环境中很难持久的存在。对待“物”的态度同样不能决绝的认为是有用的或是没用的。而模糊地带才会产生更多元的可能和更有想象力。对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或者是我们要面对的这个现实,这样的状态才是更有意的。

  独立感知和思考能力的退化

  卢征远:对每个个人来说你必须有自己眼里的世界,你才有活着的价值,如果大家都雷同,个人就不存在价值了。其实我是觉得每个人在这种自觉意识应该被唤醒或者应该重新去观察自己,就像你去观察别人一样。最可怕的是没有个体的知觉,而是被教会的知觉,这个是可怕的。比如说你再去摸一块铁的时候,你要去自己感受它到底是冷的,还是热的,还是软的,还是硬的,而不是说你看到这块铁,你曾经被告诉过这个铁是冰冷的,你就说这是冰冷的。然后棉花这应该是软的,我们被过多的卷入到虚拟环境的传播结构之后,真实的感知系统退化了。

  雅昌艺术网:独立感知和思考能力的退化。

  卢征远:人的思考能力和直觉退化了,你看到一张图片是金属的,就会认为是冷的,认识变成制式化的,这很可怕。每个人的编辑程序都用window一种模式了,大家的模式接近,抹杀个性的,直觉应该被唤醒。

  雅昌艺术网:如果你的“垃圾袋”大理石雕塑放在人不注意的黑暗角落,或许真有人会不加思考的踢上一脚。

  卢征远:应该是自己去感知得到的信息,而不是被别人告诉应该感知到什么信息,这多可怕。应该是允许有人摸到一种金属觉得这件金属感觉很好,很光滑,很温暖,而不是所有人一提金属一提这个材质一定是冰冷的。这个是需要的。

  雅昌艺术网:个体经验不要被群体的僵化了的知识结构所框死。

  卢征远:当然最后你也可以得出接近的经验没有问题,但是这个经验的来源是直接获取的,这是极其重要的。否则的话我觉得太趋同了。

  雅昌艺术网:因为古人面对知识和传播的时候,他先要去体验很长时间,包括对他的老师的态度,对自然的态度,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包括自己对内心的关注。假设在先秦的人有了一个想法,就要先把竹简做出来,然后在竹简上写完了再刻,如果是无所谓的一句话,可能就不用去刻,就不会留下来,当然也不会被传播。中国古文是很洗练的一种语言,几个字可能就代表了今天人的一大堆长篇大论。今天我们的书写方式,语言方式,传播完全变了。今天用电脑或者用手机,分分钟几千字就出来了,可能在微信里发一个连接就传播给几十、几百人了。在社交网路中信息传播得非常快,但可能大多数信息是重复的。这个可能是今天人要反思的,但是古人他如果说真的刻在竹简上再传播的时候没有今天的微信,没有今天的互联网,他要经过多少年可能才被方圆几百里或者几个小国知道,真的能上千年传下来的时候,他一定是经历了人对现实的真正的体验之后才会有的态度,就是珍视的态度。今天之所以很多想法,很多传播的文字很快地被消失了,也是人对文字的态度,也是究其原因可能是对物的态度都变了。

  卢征远:当然我同意你的说法,当然我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你肯定也不是。不是说我们就一定是回望那个历史就觉得那个历史应该留在那个历史阶段里以后就应该是那么慢的工作,因为时代确实不一样了,我们的速度确实比以前大很多,互联网确实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他的传播速度,包括他的沟通能力。但是我们的时间同时被塞得满满的,时间被压缩,生活中缺失了留白的部分,我们都被网络化,相信大部分人的空余时间,都被网络塞得满满的,都被网络的各种信息填满堵塞。

  其实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信息吗?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碎片化的沟通吗?这个是值得反思的,当这些事情把你塞满的时候容易忽略掉真正个人的感受和个人真实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不简单地只是来源于大脑,因为人的很多神经是存在于脊椎中的。人们做出的判断很多不只是大脑做出的判断。身体直接所做出的判断可能更重要。

  我考察了北京很多垃圾填埋场,真实去体会的时候跟我新闻报道里所能知道的信息或者是说知识是非常不一样的,当你切身感觉到垃圾场随时在腐烂、变形、异味的感觉,闻到腐烂的恶臭,空气都辣眼睛,睁不开眼睛,皮肤甚至感觉要被灼伤的感觉,那么直接的身体刺激。我再回过头来看展厅里的那些作品时,再去表达的时候,再去处理质感的表达方式时,不是简单概念或理论能够替代的了。而在信息被快速传播的时候,这种微妙的直觉就会被抹杀或者被遗失掉。就像我们之前聊过古代家具和一个现在很快就生产出来的桌子的差异。今天我们损失了很多触觉或者身体直接感受的信息,这种身体感知的丢失在今天是特别严重的。人们失去了身体的大部分感知,只是保留了脖子以上。这个部分应该被唤醒,雕塑的空间和材质某种角度是更接近于人的身体感知的,找回我们在信息时代丢失的部分。

  雅昌艺术网:今天人的感知器官被互联网建立的系统逐渐渗透替代被消减。直接接触的只有手指、眼睛,意味着我们其它的感知能力越来越退化,越来越僵化。并且大多数时间信息是被告知的二手信息,而不是直接获取。

  卢征远:我们今天反思的事物,当然有它的先进性,但是在越来越发达的信息社会里,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提到古人或向往他们的某种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因为,越发达的技术越容易让我们失去最原始的能力,原始的能力是需要保留的,并不需要被现代化的技术所替代。

  2015工作计划

  雅昌艺术网:今年的工作计划有哪几块?

  卢征远:今年的工作计划除了艺术北京的作品展览。今年最大的工作计划是今年10月24号在台北当代美术馆我的个展,可能会有一半作品是梳理过去的作品,但是另外不同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简单的回顾。我也没有到回顾的年龄。因为我做了很多作品,大家看到的可能只是我工作的一小部分,我算了一下大概有七八百件作品,大家看到的可能一百件都不到。我想把很多作品整理一下,让自己看看工作的状态和工作的线索在哪儿,也会带一些新的项目和一些新的作品过来,有一些是延续以前的,工作总是会正常地展开,但是会做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展示。因为空间比较有挑战,这个空间不是我们常规展览的白盒子的结构,是一个老房子,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以前做过市政府,后来也做过小学校,所以是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的结构,比较有特点。包括跟建筑空间发生一些有趣的关系,所以有一个对话点。而不只是把作品拿去展。视网膜的冲击时代已经过去了,应该是像用多小刀片切开了很多口,让人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有的可能就弥合了,有的会越撕越大。展览有两个月的时间比较长,这种展览不想做得松一点、轻一点,跟我以前的展览方式更接近,新作品会跟以前的自己做对话,总是在挣脱和较劲之间往前推,往外鼓的力量会被拉起来,太顺的力量会跑掉,会泻掉。整体思路和展览的框架是这样的,还没有细化。

  后记

  卢征远的作品有七八百间的体量,还是我这次采访中了解到的。大家对卢征远的创作状态有一个印象就是不会拘束于一种方式,而是自由的选择媒介和语言呈现他面对今天社会现实时所做出的反应和思考。如他所言越是重大的展览越要放松状态,“视网膜冲击的冲击时代已经过去”艺术家提供怎样的思考纬度和多种可能才更有价值,让想象力多飞一会儿。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