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于会见:大地上有我的梦和天堂

2015-05-07 09:13:15 汪姗

于会见

  2012年2月、5月、9月于会见分别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型油画作品展,这一年对于会见来说,是有意义的一年。

  1983年,于会见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进入张仃先生主持的工作室学习。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整个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先进的文化,各种文化思潮和经济领域的先进理念涌入中国大地,于会见回忆道:“上学时赶上了好时候,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后现代艺术,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现代艺术的熏陶,非常清晰地理解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同时,学校许多老先生一方面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坚守民族艺术,系统引导和传授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使我获益匪浅,对我现在的艺术创作影响至深。”

《英雄诞生》200cm*380cm  布面油画

  大学毕业后,于会见进入大学任教,当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一边教学,一边从事艺术创作。中央工艺美院的教学体系影响着他,使他在绘画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与探索属于自己的绘画理想,即:非传统与非现代,在当代绘画的大语境下,于会见是孤独的、另类的,应该说不是时代弄潮儿。“我思考和实践了很多年,在创作过程中我不想追逐‘当代’,也不想‘传统’,不想写实,也不想抽象,只想画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

《时代》200cm*380cm  布面油画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的人生经历,实际上是伴随着中国的政治社会变革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变化。”作为艺术家,于会见深刻地观察着、思考着、体验着,思想的独处,使他更加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矛盾。

《天问》143cm*200cm  布面油画

  美术史论和批评家杭间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评论于会见:“他不仅观察记录了中原大地的风景变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大地异相的吃惊和忧虑。他埋头画画的十几年间,有绿色麦苗的田野不见了,隆隆的推土机像一个怪物在黄土上横冲直撞,将土地拉得满目疮痍,鸟找不到归巢,作为人类思想和信仰象征物的塔在苍凉的大地上显得怪异,很显然,他的作品中呈现的深深不安,折射了这一时期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荒谬性。”

《我能》70cm*350cm  布面油画

  “艺术家不是哲学家,但是一定要有哲学思考,艺术家必须有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没有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的艺术家,生命力应该是不强的。”于会见说,“这种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促使我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对大地产生一种深深的情怀。”因此,大地之上天之下就成了他绘画的母体。“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了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这是十几年来我一直关注的。在2012年以前,我的绘画几乎都在描述满目疮痍的大地的变化,因为,这就是我的生存体验。”

《惊天动地》70cm*350cm  布面油画

  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已是现时世人有目共睹。作为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艺术家,于会见认为,在看到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同时,还要提出新的希望,艺术家要给人更多的理想。2013年之后,于会见创作了一部分作品,乍一看,只觉得色调比之前清新许多,让人感觉豁然开朗。“实际上,整体构图像佛龛,我就是把大地放在那里去敬畏。原来以满目苍夷的大地为表现,那反思过来,还以‘大地’为主题的话,我想把大地上所有的东西放在佛龛中间去敬仰,我们应该有敬畏感。对任何东西有一种敬畏感的话,会以和谐的状态去发展,因为敬和畏不是怕,而是一种尊重。”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作品风格的变化,于会见强调,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生活的体验也是慢慢变化的。如果说满目疮痍是发展带来的必然矛盾,是不可逆转的。那么,现在从个人层面,从国家层面,从民族意识层面,对环境与自然的保护,已经提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艺术家的敏锐性往往是超过一般认知的,于会见的敏锐在他的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目前,于会见正着手为他的大项目《愚公移山》创作作品,并计划在明年举办一个相关的大型展览。在于会见的认识里,《愚公移山》并不仅仅是寓言故事里演化的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他用超一般的敏锐性,看到了“愚公移山”后的问题:搬掉太行、王屋二山,在今天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但移山之后,人类心灵的巨大变化呢?

  “走出‘大山’的人到社会当中,有不同的身份认同,比如‘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将来我们回头看的时候,这个名词一定是一代人的记忆。还有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问题,这些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存在,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灵体验。”

《共生存》100cm*146cm  布面油画

  用于会见的话来说,社会变革越大,人的体验层面就越大。“从我个人来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一定要有人文情怀。” “我相信世界经济大潮的一统化,不能淹没每个民族的个性化。民族主义、地域主义、个人主义,这些是多元文化的基础。艺术的当代性或者说世界性,首先是艺术家所生存的民族性与社会性。”

  于会见有一个到2020年为止的艺术创作大计划,这个计划里有三个项目,《愚公移山》只是其中之一。这些计划,所有创作,他都围绕大地之上的一切展开。

《雄关漫道》360cm*190cm  布面油画

  “天下面,地上面,是一张图,放眼望去,美与丑,好与坏,胜与败,传统、现代、具象、抽象、内容、形式、整体、细节、构图、色彩等一切都是平淡的。只有驱动画笔后留下的心灵体验,只有凝固的土地述说着过去与未来。”

  “天下面,地上面,是一张图。”这张图,有于会见的梦和天堂。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