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沙志明:金陵壶王的收藏经

2015-05-08 09:23:57 房卫

  导语:在老一辈紫砂壶玩家中,谈起南京的沙志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深居简出的耄耋老人,收藏的老壶逾一千把,明清名家作品逾二百把。亚明称赞他为“壶痴”,南京市作家协会前主席俞律老先生赞誉他为“金陵壶圣”。

  沙志明,生于1932年,金陵人士,一生痴迷于收藏紫砂壶。他不仅是紫砂界公认的大藏家,更是鉴定大师。对于老壶收藏,老人肚里有本独特的收藏经。

沙志明正在翻阅他所编著的《中国明清紫砂精粹》

  壶痴的传奇收藏经历

  84岁高龄的沙老,性格直爽,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说话声如洪钟,这得益于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不抽烟,不酗酒,年轻时爱玩个石锁,练趟教门谭腿,唱段京剧,更喜欢泡一壶清茶,与三五好友小聚,品茗论道。

  旧时代,稍微讲究些的茶客,都备有一把紫砂茶壶。喝茶的闲工夫,摩挲玩味掌中的紫砂壶,也不免切磋一番玩壶的经验。壶的年代、造型、泥料、印款等等,里头都有鉴赏门道。一来二去,年轻的沙志明不仅增长了眼力,也喜爱上了温润如玉的紫砂壶。沙老说:“打小,就爱玩儿这个。”

  过去,老百姓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玩壶是地道的奢侈事。为了收壶,沙老可谓节衣缩食,散尽资财。有时,他听闻一把老壶要出让,便立即坐火车,日夜兼程赶赴外地,抢在其他藏家前头,第一时间把壶请回来。

  沙老收藏的紫砂老物件品类众多,年代不一,上至明晚期,下至民国,涵盖了时大彬、王南林、华凤翔、邵旭茂、杨凤年、葛明祥等名手的作品。其中最有故事的,当属“时大彬茶叶罐”和“清蓝釉汉方紫砂壶”。

  时大彬是明万历年间杰出的紫砂名家,作品存世量极少。在明代,已有“千金难买时大彬”之说。当今想要寻访到一件时大彬的真迹,诚可谓大海捞针。然而,沙老还真遇上了一件。

  沙老回忆说:“收藏很讲究机缘。过去,老南京人把堂子街、朝天宫的古玩市场称为‘鬼市’、‘黑市’。嗬!听名字怪吓人,您准以为是坑门拐骗、假货遍地的市场。其实,过去的古玩市场多在半夜开市,黑咕隆咚,由此得名。从前大家都穷,拿家里的老物件出来换几个钱,市场上的真东西多。一天凌晨,约莫三四点钟,天还没亮,我打着电筒闲逛,老远就瞧见一个不起眼的茶叶罐。在别人眼中,它就是破罐子。我凭直觉认定那是好东西,就收回来了。”

  这件茶叶罐直口套盖,腹鼓圆,罐身布满银色颗粒。罐盖顶部刻有一个“时”字,盖内阴刻“时大彬制”四字楷书。经过多名专家考证,这件茶叶罐被确定为时大彬真迹,更令人惊讶的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件时大彬制罐。

清蓝釉汉方紫砂壶

  倘若说沙老得到“时大彬茶叶罐”,凭借的是运气和眼力,那么收藏“蓝釉汉方壶”,则全凭他对壶的一片赤诚。

  “有一年冬季,我得知沈阳、旅顺一带住着不少清代皇族后裔。心想,这样的人家里,应当有名壶。于是我带上筹来的钱,不顾天寒地冻,只身一人乘车北上。到了东北,四处打听,终于在沈阳一户旗人家里见到一把"蓝釉汉方壶"。这把壶原为皇室用品,后来流出宫外。壶的表面装饰以蓝釉,双面刻绘诗文。我看到它的第一眼时,便迷上了,走不动路了。主人见我确实是爱壶之人,遂降价让壶。但我身上的钱依旧不够啊,我又急又无奈,只好千叮咛万嘱咐,请主人妥善保管,在我回来之前千万别出手,然后又急匆匆回去南京筹钱。”

  “回南京后,一时之间凑不足所需款项,我急了,一咬牙,一跺脚,把60多平方米的祖屋卖掉了,又冒着大雪赶往沈阳。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买回了"蓝釉汉方壶"。收藏好东西就是如此,一定要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念,一犹豫就买不到了。”

  回家途中,沙老怕车上人太拥挤,会损坏这把得之不易的紫砂名壶,他脱了军用大衣,将这把紫砂壶紧紧裹住,宝贝似地捧在手上,不顾自己冻得发抖。

  就这样,沙老不辞辛苦,跑遍大江南北,多年下来,有了丰硕的收获。如今,他的藏品在博物馆都难得一见。2014年7月,中国紫砂博物馆为沙老举办一次“回家之旅”明清紫砂特展,请沙老展示所藏珍品,老人欣然答应。沙老的收藏品填补了中国紫砂博物馆的空缺,成为研究紫砂历史的重要资料。

民国瓦雀紫砂壶

  火眼金睛是怎样炼成的

  沙老说,一个成功的收藏家,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更要有眼力,有一双孙猴子的“火眼金睛”。沙老玩壶一辈子,在鉴定紫砂方面是大家,很多专家、研究员常常捧着壶上门讨教,请沙老“掌眼”。

  问及这一双敏锐的眼睛如何炼成,沙老打趣比喻道:“我以前有个老哥哥,他养了好多鸽子。每天早晨打开笼子一吹哨,鸽子全飞走了。到了傍晚,哪只鸽子还没回巢,他心里清清楚楚。他甚至能辨识出哪两只鸽子‘好上了’,哪只鸽子要下蛋,哪些即将‘抱窝’。我觉得十分神奇!其实鉴别紫砂壶和养鸽子是一个道理。多看多学,别无他法。”

  “鉴定能力的养成不是三年五载,而是一辈子的功夫。首先要读懂紫砂历史,熟悉各个朝代的器形特征、制作风格、印章铭款。明代的壶粗犷,体量大,清三代的工艺繁复,多彩绘。嘉道时期,曼生壶出现,一扫靡风,讲究古趣。民国紫砂多用于出口,带有明显的贸易痕迹。倘若谁拿一把画粉彩的壶,硬说是时大彬制的,就可笑至极。谁拿来一把早于嘉庆的井栏壶(曼生十八式之一),必是赝品无疑。”

  沙老除了深谙紫砂史,在书法上也有一定造诣。他常临摹古人的帖子,揣摩古人创作时的心境,感受书法的气韵。“有些壶上的铭文我一看便知不是名家真迹,为何?气韵不贯通!生硬!有模仿的痕迹!假如不临帖,是难以察觉到的。”

明末清初印包壶

  现代,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高超,通过一些作伪手段,假的名家壶几乎能乱真。然而沙老说,假的始终是假的,替代不了真的。“气质不对!作伪的老壶,必然是急功近利的人所做,带有褪不去的急躁气,不沉稳,缺少神韵。各种造假作旧的手段,和岁月积淀出的历史感一比,就显得笨拙了。优秀的紫砂藏家还要系统学习制作的每一道工艺。不同年代的泥料因为开采的地层不同,呈现不同的色泽和质感;龙窑、土窑和电窑烧造出来的颜色也有差异。这其中的差别极其细微,常人难以辨别,所以知识必须掌握得全面、透彻。”

  沙老感叹说,“现在的人太肤浅,看了几本书,摸过几把壶,就当自己是专家了。其实功夫还差得远呢。”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沙老的收藏经里有四个字:“只收不卖!”他把壶看做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出让。

  “收藏者分为收藏家和收藏商。现在许多人从事收藏,重在投资,把藏品当做理财产品,这种人叫做收藏商,真正的收藏家是不卖壶的。我玩了一辈子老壶,对紫砂壶感情很深,收藏的目的是欣赏与保护,外界市场丝毫不影响我对紫砂的爱。从民国到现代,紫砂行情起起伏伏,这几年,顾老遗作在拍卖市场上已经屡过千万了。但行情冷也好,热也罢,我一直单纯地喜爱紫砂,不为逐利,才能有所收获。收集这些壶耗费了我毕生的心血,即使给我巨资,我又怎舍得出让呢?”

菱角壶

  据传,当年八壶精舍唐云想以两幅画拟换沙老一把紫砂壶,沙老执意不肯。近些年,不少国内外的收藏家慕名拜访,态度诚恳,请沙老割爱一两件。沙老大手一挥:“不卖!你给再高的价格,我还是一把不卖!”拜访者们只得悻悻而归。

  沙老爱壶成痴,难怪亚明先生也感叹作书曰:“君爱壶如命,可谓壶痴哉!”

  沙老绝非自私之人,他虽然不卖壶,却乐意拿出来给普通老百姓分享。2003年,南京市文化局、南京民俗博物馆拟为沙老建一所紫砂陈列馆。沙老毫不犹豫,积极支持文化局和博物馆的设想,将自己的藏壶全拿了出来。紫砂陈列馆现坐落于南京城南的甘熙故居,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紫砂收藏爱好者前来参观交流。故宫博物院文博专家徐邦达老先生为陈列馆题写了“中国明清紫砂精粹”的匾额。

  沙老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把自己毕生钟爱的壶放在民俗博物馆展出,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份传统文化的‘经典’,老来又干了件好事儿!”

民国百果紫砂壶

  晚年,沙老还专注于著书立说、把自己多年来的藏壶经验和对紫砂的研究公之于众。他先后出版了《中国紫砂》、《明清紫砂精粹图典》、《紫砂收藏与鉴赏》等多部专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徐汉棠、汪寅仙、吕尧臣等大师先后向沙老书赠贺辞。

(责任编辑:张天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