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彭德:吕佩尔茨来了,无视还是致敬?

2015-05-09 08:12:56 彭德

  按:雅昌艺术网发来文章和视频,约我参与议论吕佩尔茨。对于他的中国行,论坛反应不一。一边在热展,一边有人泼凉水,其他人无动于衷。人们开始习惯不同的舆论,不像已往的茶馆看客境界,一边倒地喝采或者喝倒彩。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马库斯·吕佩尔茨

  吕佩尔茨的画,画得随意而简率。简率的画很难解读,随意就更难解读。其实吕佩尔茨的代表作没有传达什么深刻的思想,无非是用率意而为的形象加符号,表达对现世的态度和意向,充其量蕴含着悲怆、愤懑和无奈的情怀。同中国美协系统的画家只倾心技法相比,他的画富有人味。吕佩尔茨为什么画得随意简率,为什么画面人物缺胳膊断腿或没头没脑?换一下问法也许更恰当:德国人为什么喜欢吕佩尔茨的率意和残缺的风格?这同他的画面能叩动德国国民的心有关吗?同德国人的国民性格和精神状态有关吗?

  在近现代,德国思想界称得上人类的大脑。种种人文课题,差不多都有细致入微的论述。德国人一丝不苟的作风,德国思想家的严谨缜密,造就了德国文化特征和德国人的性格。相对于其它国家的国民,尤其相对于中国人,德国人重理性、讲规则、讲信用、守纪律、爱清静,还有严肃、准时、精确、整洁等。有一则笑话讲,在没有行人的半夜开车,看见红灯还停车的,全世界只有德国人。其实德国人内心不像表面那么冷静或机械,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在德国受到器重,正是体现了德国精神的另一面,也可以说是德国人共有性格的自我调节。

  吕佩尔茨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作品悬置了思想。思想的缜密深刻是德国哲学的品质,不是德国绘画追求的目标。当一个德国守门人都能同你谈论哲学思想时,画家很容易背离这种文化氛围,以相反的姿态对待艺术。无论老表现主义还是吕佩尔茨的新表现主义,都可以说是对思想对理性的表达形式的反拨。

 

  《黑夜的声音I》 76.5x67.5cm 木板/纸板油画 2008

  浏览包括吕佩尔茨的德国表现主义作品,同我们翻阅中国艺术史的大写意画家,比如石恪、梁楷、八大等人的代表作所获得的感触有相似之处。比如,随意而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尽管两者的题材和画材不同,境界和意趣不同。这应当是中国画家对他产生认同感的一个因素。比较而言,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比较沉郁而又张扬,喜欢用硬朗的黑色;中国写意画通常讲究水晕墨彰,比较含蓄和浑沌。通过吕佩尔茨反观中国,中国的礼制同德国的理性,外表很相似,规范得刻板。或许正因为如此,很多中德当代画家、都喜欢非理性的绘画,用以化解刻板的文化氛围和习惯。

  中国古代开疆拓土的帝国,热衷于文化扩张,政治和军事推行远交近攻。这种文化策略被画坛变革者继承,即用外来的艺术打破自身的凝固状态。跨世纪之交,画坛几乎达成了不需要沟通的默契。而今对吕佩尔茨特别感兴趣的,主要是美术学院的前卫艺术家。中国的一级美院有八所,隶属文科或理科大学的二级美院和美术系,不计其数。其中任教的大都是绘画专业出身,他们之中有不少吕佩尔茨的拥护者。

  至于吕佩尔茨在中国讲演和答记者问说的话,撇开他的自负和自相矛盾之处,大都意思不大,对于当代艺术尤其无益。不必看重知名画家对艺术随口发表的意见,其价值远远小于他的作品。吕佩尔茨不看好新技术和新材料对艺术的意义,便是典型的画匠见解和庸人观点。他在演讲时声称这些新玩意对绘画没有作用,只能说对于他本人的绘画没有作用。无视新技术、新材料的说词,必然会被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时代所无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