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选帖,是寻找与古人的“同频共振”

2015-05-11 13:36:43 未知

  学书法确需要老师指点,传授一些方法和诀窍,但最根本的方法和诀窍是师法古代经典名帖,这是学书法的“第一要务” ,也是步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这就带来怎样选帖和怎样临帖的问题。

  首先,学书者要按照顺序性原则选帖。中国书法中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多种书体,初学者先学哪种书体为好呢?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还是先从楷书入手。正如古人所云:“学书须先楷法” 。其道理很简单: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飞。

  古代的楷书碑帖很多,初学楷书可从“颜、柳、欧、赵”四大家中选一家之帖,学好后再逐步拓展到其他家。比如,颜真卿的《勤礼碑》 《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金刚经》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黄埔诞碑》 《化度寺碑》 ,赵孟頫的《胆巴碑》 《仇锷墓碑铭》 《福神观记》等,都是他们的代表作,也都是初学的好范本。

  其次,要按照互动性原则选帖。任何书法作品,既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体现,也与性格、脾气、审美、追求、经历等有关,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古代碑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与古人“同频共振”的过程。比如学楷书,有的喜欢颜真卿的,有的喜欢欧阳询的,有的则喜欢柳公权的,还有的就喜欢王献之或苏轼的。初学者应该选自己喜欢,至少是自己认可的帖,反之是难以学好的。

  同时,学书者应按照经典性原则选帖。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拓展,所选的碑帖可能越来越多,强调按照经典性原则来选帖就更有必要。

  中国书法艺术不同于其他视觉空间艺术,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和评价标准,其整个体系犹如一棵大树。以行草书为例,“二王”系列是行草体系的根脉和树干,而孙过庭、米芾、赵孟頫等则犹如各部位的枝干。如果我们直接取法一些个性强烈、风格怪异的所谓“经典” ,则无异于在大树的细枝末节上汲取营养,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如果直接学习当代一些不入流的所谓名家书法,这样的学习则无异于在大树旁边的野草或荆棘上汲取营养,已完全脱离整个系统,甚至可能坠入荒野和魔道。所以,“学篆必称秦篆清篆,学楷必称唐碑晋楷,学隶必称秦汉” ,取法乎上,旨趣高远,方能轶俗超凡。学行书,历来为多数人所推崇的是王羲之《兰亭序》 《怀仁集字圣教序》 、王献之《廿九日帖》 、王殉《伯远帖》等;而学草书,王羲之的《十七帖》 、智永的《真草干字文》 、孙过庭的《书谱》和释怀素、张旭的狂草等,都是必学的范本。

  经典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对选帖而言同样重要。由于历代碑帖浩如烟海,其中有的注明作者,有的则是无名氏;有的碑帖曾经过历代人临摹,有的并不规范,甚至存在严重错误;有的著名墓志碑文,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文字已经严重侵蚀脱落,甚至变形;还有的碑帖虽出自名家之手,但当时在刻字的时候就不规范……姜夔在《续书谱》中就曾说过:“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 。此论不谬,问题是墓志书法的用笔该如何理解。从书家写出到工匠雕凿,墓志的形成要经过数道工序,且不说书家如何,就工匠而言也是良莠不齐。因此,在选帖的时候,应注意透过刀法看笔法,看其规范程度;如果有不同时期的拓本或影印本作对比,那就更好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