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画风雅俗共赏 “闽派”价值尚处洼地亟需挖掘
2015-05-14 11:44:13 未知
曾经尚未被认识就被遗忘 再提“闽派” 几多期许
黄慎作品 《卖药翁》
华嵒作品 《红树青山》
文/陈亚力
八闽大地自古以来书画名家辈出,明清之际更是到了闽画全盛的时代。据记载,明代入职的宫廷画家多达百人,水准亦高。如宣德时入宫任职的莆田籍画家李在,被认为仅次于浙派的开创者戴进,两者是当时公认的最顶级的画家。虽然福建籍艺术家当时影响力巨大,但并未如浙派般创立以地别命名的绘画流派,亦无像浙派及稍后兴起的吴门画派般以团体面貌出现及以特定画风发挥持续性影响力的态势。
闽中画风,雅俗共赏
清代是闽中(旧指福建全境)画风的形成时期。一些出身贫寒的职业画家,如上官周、华嵒、黄慎等人大量吸取了当时主流的文人画风,把福建艺术推向雅俗共赏的境界。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当时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以传统文人为主导的艺术评论者在分析闽中画风的时候并不太认可“闽派”的成立,认为“习气”过重,达不到士大夫画的水准,并讥之为“闽习”。
且不论这些评论是否得当,包括黄慎在内的清早期的画家还是通过交游方式,将本来局限在闽西地区的绘画风格推广至各处,深刻影响了如诏安、莆仙等地的艺术家。“闽派”名义上虽未确立,但确已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力。福建境内一些更小范围的地方画派因此而兴起,如诏安画派,竟成为福建艺术史上在传统文献中惟一的一个有画派之称的群体。正可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黄慎无心认领“闽派”大旗,他客居扬州鬻画,和华嵒一道被列入“扬州八怪”。讽刺的是,这个称呼当初也是具有些许贬损之意。
流派多元,少有追随
到了近现代,随着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福建画坛受到了更为多元的艺术流派与风格的影响。如福州地区,虽有林纾等人坚持“四王”传统,但更多的是如陈子奋般致力革新的画家。龙珠画苑的出现则体现出这一时代的画家不再以艺术风格或地域流派来区分彼此。厦门美专的诞生和变革更是代表了新中国的美术教育理念。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植于传统思维方式并让艺术家略显尴尬的“闽派”便少有人提起与追随了。
再提“闽派”,挖掘传统
对于当下再次提出这一“老旧”话题,其背景在于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深化,国内各个地区开始纷纷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对自身特定传统的保护与挖掘就显得十分重要。
就福建文化事业的发展来说,“闽派”一直以来未被学术界和艺术界充分肯定并进行学术梳理。因为种种原因,它还未被充分认识就被遗忘了。如果我们能够为“闽派”正名,那么我们就会更有底气提出诸如“新闽派”或是“后闽派”的概念。一方面,这些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便于进行学术讨论和梳理;另一方面,在各个地区费尽心思打造地方画派的热潮之时,我们所要做的或许就只是对别人没有认可的东西先进行自我认可而已。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