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原作:美术馆赝品展的终结者
2015-05-18 08:18:44 曾璜
中国摄影展览馆开馆展部分展品(真迹)
传统工艺制作的当代影像艺术品(真迹)在北京798吾乐影像空间展出
一个美术馆、博物馆用仿品举办展览是件让人贻笑大方的事,但在国内,这样的影像艺术展却比比皆是。可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在国家级摄影协会举办的国际摄影艺术展和全国性摄影艺术展的展场里,观众所看到的并非真迹而是赝品,并非原作而是仿品。
展览不应采用仿品和赝品
摄影是科技的产物,摄影艺术也是基于摄影技术技法的发展和创新而发展。自1839年法国宣布摄影术发明以来,成像仪器、摄影器材、影像记录材料、视觉表达形式、影像呈现媒介和作品装裱展示等方面都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针孔成像到一次成像,从达盖尔银版照相法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盐,从金属板工艺到各式各样的特殊感光材料(钯铂金工艺、重铬酸盐等),从蓝色法工艺和简单的涂抹上色到蓝晒、调棕、调蓝、西巴和彩色转印工艺,从碳纸印刷到艺术微喷,从摄影版画到网络传输,从需要马车运输的巨大画幅相机到手机随手拍,从在拍摄现场配制感光乳剂到网络远程拍摄……摄影术的每一个进步,不仅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着新的可能,也为影像艺术品打上一个时代的美学特性,并在影像艺术品的原作上留了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但是,影像艺术品所具有的这些科技艺术特性,大多数时候没有被展示出来,目前国内众多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的摄影展,都是统一征稿、统一制作、统一装裱,这就造成了仿品、赝品遍地的现状。
在艺术展和收藏领域,“真迹”和“原作”是两个重要概念。真迹是出自艺术家本人之手的作品,原作是由艺术家本人认可的作品。有无艺术家的亲笔签名是收藏领域认定是否为原作的重要标准。由于国内摄影收藏与实践相对滞后,目前尚无明确公认的“摄影作品原作”的界定,这是一个亟待完善的盲区。而在摄影收藏市场,有作者签名的作品一般就等同于原作。一些博物馆在此方面有自己的标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并不看重作者亲笔签名,不过照片必须洗印自原始底片。笔者认为,综合社会多方做法,可以保守而严谨地定义“摄影原作是有作者亲笔签名认可的出自原始底片(原始数据)的影像作品”,美术馆和博物馆在展示和收藏摄影艺术品时,不应采用仿品和赝品。
此外,在摄影收藏出现之前,很多老摄影家曾制作过一批艺术家本人认可,但没有签名的作品,也就是收藏市场常说的“原版照片”,这一般指艺术家在拍摄后5年以内,制作并认可的影像艺术品。
我们不妨以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所举办的侯波、徐肖冰“生活在毛的时代”摄影展为例,来说明如何举办一个高水平的摄影展。首先,法国主办方斥资让艺术家挑选中国高水平的暗房技师,采用高级英国伊尔福收藏级纸基相纸和当时国内一流的照片洗印工艺来制作展品。第一步先制作样片,在获得艺术家本人和法方摄影节艺术总监的认可后,才正式制作展品。最后让艺术家在每一张作品上签名,再空运往法国阿尔勒展出。
摄影原作概念深入人心
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缺乏影像技术的标准,艺术家少有机会看到国外高品质的摄影原作,也没有经济能力和知识去解决摄影科技完成度的问题,便借用了后现代理论中的“技术技法不重要”的说法,让影像艺术品在没有科技标准中进入了市场。其实西方的当代影像艺术品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技术含量,他们“技术技法不重要”的观念是基于已建立起影像科技基本标准的语境上。随着中国摄影艺术和市场的逐渐成熟,影像艺术品的“完成度”和科技含量已成为影像艺术视觉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成为了影像艺术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内影像艺术品的创作中出现有湿版(达盖尔法、安布罗法)照片、金属板照片、铂金照片、蛋白照片、银盐纸基照片、西巴彩色照片和彩色转印照片;还有碳版、凹凸版、珂罗版等多种等同于摄影原作的印刷品。数码影像时代也催生了更多的工艺和材质,如彩色打印,甚至玻璃砖头瓦片木块都成为了影像艺术品的载体,还有很多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媒材,如宣纸、丝绸、绢、藏纸、巴东纸等也成了中国影像艺术家创作的视觉元素,让摄影艺术充满了中国特色和想象空间,是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影像艺术展和影像艺术品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特性。
随着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摄影收藏的启动,如2012年法国国家摄影博物馆藏“中国最早的照片”全国巡回展,2013年中国摄影展览馆开馆展“百年跨越:摄影与科技”,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作100”展览,2014年中国美术馆“乘物游心”原作展,世纪坛“原作175+175”等展览的举办,让“摄影原作”的概念得到了收藏界和市场的重视,国内美术馆、博物馆使用仿品赝品举办摄影展的历史即将结束。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