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真的准备好了吗
2015-05-19 09:09:36 李婷
全国博物馆总数10年增一倍,“教育”目的被提到首位
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不少市民冒雨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馆排队等候进馆参观。 记者 叶辰亮 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引人瞩目,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165家,10年增长一倍。数据激增的背后,是观众对博物馆需求的日益增大。与以往相比,如今的博物馆观众群眼界更宽,年轻面孔越来越多。面对他们的新需求,博物馆真的准备好了吗?
日前,《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对比2008年颁布的征求意见稿,正式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有一个调整看似不起眼,却影响深远。旧版中,博物馆的三大目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新《条例》则变为:教育、研究和欣赏。“教育”目的被提到首位,意味着博物馆在公共教育上将肩负更重要的使命。
在把博物馆办成青少年的大课堂上,国内有些场馆已在尝试。以上海为例,今年3月起,全市中小学生凭电子学生证便可刷卡进入全市35家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市文物局同市教委建立了信息沟通平台,每月底将各博物馆的刷卡数据信息分别反馈给馆方和校方,便于博物馆纪念馆更好地为中小学生提供参观的便利和服务。而针对即将到来的暑假,全市31家博物馆已准备好了近60项活动。
不过,在教育资源与力量上,国内的多数博物馆并不充足,比如少有针对青少年的特色陈列展览项目,也少有根据年龄层次提供不同的解说。而在国外,许多学校把科普课堂直接搬到了博物馆里。试想一下,当讲述地质年代时,学生们看的不是课本与幻灯,而是可以触摸的化石、栩栩如生的恐龙。这样的课程肯定形象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贪大求全、同质化竞争”,这是时下不少博物馆的通病。其实,对于那些资源、经费有限的博物馆,不妨走“小而精”的发展之路,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藏品的精度和专业度上做文章。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论规模、论藏品的数量和丰富性,它与许多大型博物馆无法相比。但是,这家博物馆却收藏了凡高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多件画作、500多幅素描和700多封书信,是全世界收藏、展示凡高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专业博物馆。凭借这些“独门”藏品,它成为阿姆斯特丹最为热门的旅游参观场所之一,每天接待的观众人数丝毫不逊于与之近邻的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反观国内的一些博物馆,面面俱到却没有自己的特色,有人调侃,逛这些博物馆就像是逛庙会,大而空。
与藏品缺乏特色相对应的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上的乏善可陈。在国内不少博物馆,所谓布展,纯粹只是把文物放置在规定的位置,展陈设计无从谈起。正如一位观众所言:“博物馆好像一片林子,它不是沉寂的,而是摇曳多姿的、生动的。精彩的陈列内容要靠新颖的形式设计,才能感性形象地传递给观众。”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