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头条】当代具象写实油画的多维建构:这不是一把烟斗!

2015-05-23 01:52:40 裴刚

 

夏理斌《佳佳》60x80cm 布面油画 2006年

  近期《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示了一百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在20世纪具象油画的发展,具象写实油画的话题重新被关注。中国的具象写实油画的创作群体庞大,尤其是经历学院孵化、浸淫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从学术和市场的角度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何进入具象写实,了解物象之下的真实指向,是观者读懂具象写实绘画的必要条件。曾经有观众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很不屑,反问观众:“你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听得懂吗?”观众哑口无言了。如果今天观众依然把着眼点放在题材或者绘画内容上显然毕加索遇到的问题会重蹈覆辙。具象写实绘画在中国的学院教育中依然占主流,今天的多元环境下也为具象写实绘画打开了通向多种可能的机会。

  艺术家的作品普遍呈现越来越个人化的趋势。在装置多媒体等媒介越来越司空见惯的同时,如果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依然停留在“像不像”的审美阶段,不仅当代艺术看不懂,具象写实的作品也依然是“看不懂”。

  绘画的再出发

  上世纪西方艺术史经历了“绘画的死亡”之后,绘画获得了重新出发的机遇,寻找新的可能性。没有哪一类媒介的作品成为招摇过市的主流,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艺术家可以使出全身的解数,利用艺术史上的任何资源作为自己的十八般武器,去迎击当下的问题。今天艺术家面对的是如何向个人内心深处的挖掘。艺术家马树清说:“艺术家只能攻陷自己的山头,看能挖掘自己到多深,才可能更接近艺术的本质。只有这样才会有独立的个体作品出现。今天艺术家面对的是一种内向纵深的自问。”

  青年油画家已经在学院完成系统地解决了西方油画技术层面的问题,雅昌艺术网从采访青年油画家夏理斌时了解到:“我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一画室博士毕业论文是研究欧洲的文艺复兴前期,从乔托到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绘画发展过程。这个时期是处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中间油画的一个缘起的关键时期,我作为实践者介入这段美术史的时候,是从绘画媒介、技艺、颜料以及底材这样的发展梳理过程去介入的,更加直观地进入到传统与实践者对接的领域。所以说我特别直观地感受到,美院传承的传统,最重要的根基和基础,都是在美院学习期间打下了。”他的同学青年油画家张恒认为学院解决的是对绘画规律性的把握,比如解剖学,“记得上学的时候还要研究全身骨骼有多少块,肌肉多少块,动态之后那个肌肉的变化,包括透视学,让在二维的平面上真正地显示出一种三维立体式的效果,这都跟一些相关的科学有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驾轻就熟地能够对自然还原,最早我们的兴趣之所以选择油画基本上都来自于他能画得更像,随着自己的创作实践就从认识上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从学院毕业后,艺术家们更关注的是技术层面之外的领域。

  重新回到关注绘画语言本身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Magritte)作品《这不是一只烟斗》解构了传统的、稳固的词与物、图像与表现之间的关系,虽然是一支写实的烟斗在被语言否定之后,重新回到了关注绘画图像本身,让观众对具象的烟斗中解放出来,去关注艺术家要表达的图像与图像背后的观念。马格利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无疑暗自切合了思想家福柯的哲学理论;因此,福柯借马格利特的作品重述了他在《词与物》中的主张——语言、图像和事物三者断裂的理论。福柯也发现,马格利特的画中隐藏着一首隐而不宣地建构,又精心拆散的“图形诗”。其中,图形也是文字,文字也是图形,从而生成多维各异的视觉线索。福柯借用马格里特的作品引出自己的思想,如同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在当代艺术家们的作品指向性越来越多的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把艺术行为和社会行为结合到一起,这是趋势。所以艺术特别需要观念,需要人文学科的知识去建构个人的艺术价值体系,对具象写实绘画的语言研究更接近其价值核心。

 

夏理斌《地平线》120x80cm2008年 综合材料

  具象写实的关键在于“取舍”

  阿甘本在对当代性定位时描述:“当代性便是个人与其时代的奇特关系,既相互依附同时又保持距离。”但对于每个人来说,什么是不合时宜?什么又是时代?很显然,这两个提问得出的回答将会是既主观而又私密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物理时间下,但是幸运或是不幸的是,我们平行地生活在每个人自己的世界里。

  青年油画家张恒认为当代艺术呈现出每个人的作品千差万别的面貌,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取舍”,有了“取舍”才能产生距离。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由于在油画系第一画室学习,总给人太古典,相对来说保守的印象。他的导师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先生就经常评点当代绘画,“靳先生就说其实当代绘画是在我们平时所研习的这些规律性的基础上要有一些取舍,要学会强调某些方面,还要能够把一些部分去掉。这种面貌逐渐出现,就开始跟传统就拉开距离了,我的印象非常深在这几年的学习阶段的时候,所以我觉得靳先生说得非常的精辟,他虽然说得很通俗,但是这里边包含很高的艺术造诣和理解。”

  张恒认为规律性的研究是“取舍”的基础:“具象写实油画的规律掌握起来并不容易,需要长久的磨练探索。中国艺术家面对西方的传统的画种,在当代语境下需要概括、提炼、取舍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又归回来,还是每个人你自己的背景环境、喜好都有关系,表达作者本人对社会的理解,对整个时代的认识。”

  具象写实绘画的语言研究

  青年油画家夏理斌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认为从语言表达层面获取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介入和精神体会,另外一方面仍然是造型的功底、色彩的功底还是对材料的认识,绘画本身的语言锤炼。

  青年油画家李晓宇在研究生阶段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始终围绕着绘画语言的探索,对油画的当代性研究的课题。他个人始终喜欢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在学院我非常愿意把基本功学习好,把老师的这些优点学习到,把传统绘画的精髓掌握好。对应到自己的绘画上来说,我始终选择了人物作为画面的主题来描绘。靳尚谊先生首先就是让我从肖像的素描和色彩的掌握最传统的内容,在进入创作之后他就希望我放开手脚,带有一点画意的、写意的在画面上先画开。先给我解放了思想,进行创作。我未来给自己树立的课题依然我觉得还是延续肖像创作,一定要体会现在的社会现状以及人的心理状态。”

  青年油画家张恒总是想摆脱一种自然的痕迹,是他一直在追求的,如何让绘画更像绘画,而不是自然再现,这是他所关注的。“我刻意地会让它感觉不那么自然,或者说是跟我们的视觉惯常的那个经验产生某种很对立的那种状态,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寻找一种绘画性,我的绘画性不体现在笔法、笔触或者是动势,相反我会把这些东西完全压缩,没有笔触,然后没有动势,什么都没有,画面静得出奇,但是这里面蕴含着某种难以说清的张力。我力图要找到中间那种状态,看似很矛盾的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我给它结合到一起去,所以我的这个色彩可能运用的就是很强烈,可以说是很强烈,这种强烈就是为了突出它的非自然的状态,但是又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模糊下来,没有所谓的生动性的东西。这恰好是我们在上学阶段经常会强调的,你这个得画得生动,怎么画得鲜活,具象绘画的规律性很多。在学生时代掌握某种技术的前提条件下,可能就是一个标准。当自己创作的时候就会另辟蹊径,可能原来作为一个很好的范本,恰好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束缚,而一个人的成熟,或者说是禁锢也好,就是他一定要打破曾经是真理的观念,你得突破它,然后重新建立一个体系,或者重新建立一个框架,才有可能走得出来,否则的话我们用一句古语叫泥古不化,总是让人觉得你像谁或者说是你没有自己的特点。”

  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与转换

  张恒看来虽然自己也是在具象写实绘画的范畴内,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变革,需要找到合适的绘画语言,如何把对现实的体验转化出来。“中国是现实版的魔幻现实主义,人心变化太大了,我们从学生的状态到面对生存中的压力,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就摆在我们面前的,如果说转世需要死过一回,但中国人现在活着就已经转世了,可能十年当中你已经来回好几回了。我更努力地去寻找当代人在这种迷茫和困惑中的状态。”

  夏理斌从自己教学和创作实践中感到,具象写实绘画的好画家也会被扎实的基本功给束缚住。如何找到表达的突破口,不被绘画技巧限制对语言的探索,寻找语言的规律是自己解决具象写实绘画问题的路径。这个也是因为我们几个人都是从美术学院这么多年的受教育出来,实际上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间大家我们自身都在思考作为一种基本功、语言、规律这几个词也是经常蹦出来的,哪些属于是基本功的范畴,哪些是属于规律性的范畴,实际上就是说语言是重在表达的,比如说我现在特别生气,实际上坐那儿没有肢体语言和没有口头的表达语言的话这种生气的状态是传递不出来的,画家表达的就是这种情绪和精神,要通过绘画的这种语言去表达。我能否从语言的脚步去重新梳理西方绘画史,能否从语言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的绘画史,或者是文学史,或者是其他的脉络,这里边的语言规律有时候就会一目了然,或者通过一定的研究和一定的梳理,语言就慢慢呈现出来,要穿越表象。不在于一张画,不在一个烟斗,而是在烟斗后面艺术家的思考或者是艺术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