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屺瞻艺术馆二十年”之回顾与感想
2015-05-25 09:11:52 陈九
回顾二十年前,由虹口区人民政府出资,以著名国画大家朱屺瞻命名的艺术馆在虹口落成,称得上是虹口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亦是上海艺术界的一件盛事。朱屺瞻艺术馆能够落户虹口,一方面是虹口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朱屺老欣赏的文化大家鲁迅在虹口,另一方面还与虹口区政府和区文化局对文化发展的重视有着直接关系,而朱屺瞻艺术馆这二十年发展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虹口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朱屺瞻艺术馆自1995年成立以后,应该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前十年的摸索实践期和后十年的文化自觉期。九十年代初,由于政府对文化的重视成立了艺术馆,但成立以后的艺术馆如何运营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对于美术馆的功能性质还不是很清晰。那时朱屺瞻艺术馆主要引进一些社会上的文化活动,并且摸索如何利用这个平台活跃虹口区内的群众文艺生活,成为宣传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应该说前十年举办的社区教育展览比较多,在艺术方面,除了宣传弘扬朱屺瞻的艺术精神,具体的美学实践还相对单薄,但不管怎么说,在上海东北隅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后,确实给一些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窗口,艺术馆自身也发挥了群众审美的社会功能;建馆后十年,由于我们培养和引进了一些专业人才,尝试创建和打造艺术馆的学术品牌,并且主动整合社会艺术资源,实行客座策展人制度,邀请优秀艺术家举办展览,引进了一些重要的交流展览项目,又加上当时的主管部门虹口区文化局的领导对朱屺瞻艺术馆工作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的专业学习和业务实践,朱屺瞻艺术馆逐渐确立了自身的运营和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美术馆,要完善和建立收藏、学术研究、展览、公共教育和对外交流基本功能,同时,每个美术馆又要有自己的学术定位和方向,即明确的文化态度和立场。2004年为了迎接建馆十周年,朱屺瞻艺术馆进行了整体改建,并于2005年完工。通过这次改建工程,朱屺瞻艺术馆不仅在物理空间展示上完成了由原先相对封闭式的书画名家个人纪念馆形式向开放式的中小型公共美术馆的转变,并且明确了“传统创新、现代经典与当代视觉”的学术定位,并把“传承历史文脉、创新现代经典、培养艺术新锐”作为办馆理念。作为对学术定位的践行,朱屺瞻艺术馆开始有意识地从艺术本体的形式自律和审美旨趣,从展览作为知识生产的情境逻辑来考虑展览和邀请艺术家,并且根据对不同艺术家的选择,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在艺术馆的整体学术方向和展览定位上提出了三个板块的发展和设想,一是朱屺瞻的艺术研究和展览展示;二是原创性,或者叫学术展览;三是艺术交流展览。
作为一家以朱屺瞻命名的艺术馆,自成立以来,围绕馆主朱屺瞻先生的艺术定期举办了相关的主题展览、学术研讨与著作出版等活动,这些展览活动包括 “海上十二家”、“百岁丹青—朱屺瞻艺术人生图片集”、“世纪墨韵—朱屺瞻先生书法艺术展”、“大道存真——朱屺瞻诞辰120周年”、“重逢——朱屺瞻与关良”、“水墨与心性:朱屺瞻、刘海粟、齐白石”等;同时围绕着这些展览活动,还邀请艺术史学者和批评家从朱屺瞻作为艺术家、教育家的身份角度,朱屺瞻中国画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耋年变法”的观念和方法,朱屺瞻与中国西洋画运动,试谈屺瞻老人的书法等视角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和讲座。这些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无论对于朱屺瞻先生的艺术研究,还是对于朱屺瞻艺术馆的学术推广,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下半年,作为一种文化自觉和内在需要,艺术馆开始主动地策划和邀请一些比较优秀的“新文人”艺术家前来举办展览,这些艺术家包括刘二刚、朱新建、靳卫红、雷子人、丁立人等,这些展览活动的举办不仅活跃了艺术馆的学术氛围,还构建了一个进行艺术对话和交流的学术空间,虽然这些展览最后没有以系列形式出现,但是这些学术积淀对我们后来举办上海新水墨大展起到了酵素的作用,我们知道水墨话题之所以成立,源于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存在,这也隐显出文人画和水墨之间内在审美结构的线脉性;另一个有意识引进并对朱屺瞻艺术馆日后学术品牌的创建起了推动作用的,是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策展人范迪安先生策划的“画妆—中国戏曲主题艺术大展”,以林风眠、关良、韩羽、高马德、尚扬、申亮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艺术展,在北京和上海艺术爱好者中间都受到了广泛好评,也因为这个展览团结了全国一大批戏曲名家,同时也触动了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戏曲人物画也成了我追溯笔墨文化的一种方式,也对后来馆里自主策划中国戏曲人物画展提供了诸多启发。
2005年,由于我当时还兼任多伦现代美术馆的管理工作,如何利用两馆的学术资源来加大推进两馆的学术定位,我们研究商量将朱屺瞻艺术馆和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合作建立了“上海新水墨艺术基地”,并在当年的5月举办了首届“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天地人和·刘国松、陈家泠、仇德树新水墨艺术展”,在这里,新水墨不仅仅是一种带有文化身份和编码的媒介,它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创新的态度和立场,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社会语境下,如何寻找本土艺术观念的发展逻辑和突破点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将“新水墨”作为关注当下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切入点,为艺术馆打造学术品牌开了个好头,如今上海新水墨大展持续了10年,举办了7届,不仅辐射面广,有系统的学术主题,而且成为了国内一个有影响力的水墨学术平台;同时在秉承“培养艺术新锐”的办馆理念下,邀请知名策展人和艺术馆合作,举办了“学院新方阵”、“水墨现场”等青年艺术家联展;并且随着新水墨大展改为两年一届后,艺术馆还陆续推出了“上海新水墨艺术基地提名展”,为青年水墨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艺术交流的有效场域。除了上海新水墨大展这个学术品牌外,我们也整合了一些民间资源,挖掘和展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美学价值,并以当代的视角进行梳理和呈现,并且支持社会民间办艺术的方式,组织知名艺术家成立了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团结专业艺术名家、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值得一提的是和上海京剧院的两次合作,一次是于2014年举办的《梅韵兰芳-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扇面画展》,另外一次是2015年是由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由朱屺瞻艺术馆承办的《戏画麒芳—周信芳诞辰120周年戏曲人物画名家邀请展》,整个展览活动反响热烈。在这两个相对成熟的学术展览品牌下,艺术馆又根据朱屺瞻早期油画实践这条线索,自2012年开始关注近现代油画的梳理,并且举办了“架上写意”和“归一·分流”两届原创性展览活动。这三个学术原创展览标志着朱屺瞻艺术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方向的确立,也代表了朱屺瞻艺术馆在上海的美术馆生态中特色中小型公共美术馆的发展定位的确立。
同时,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和艺术交流的平台,朱屺瞻艺术馆还引进和举办了大量国内外艺术交流展览项目,包括一些非常当代的艺术展览和讲座活动。在这里我还想提到的一个展览是“虹口缘”书画艺术邀请展,虹口是一个文化老城区,新文化的左翼文学,多伦路名人故居,山阴路鲁迅故居,刘海粟等人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曾经都出现和活跃在虹口,而我们生活在虹口,艺术馆在虹口,作为对这份厚重文化的致敬,或者作为对区域文化研究的责任,希冀通过一个艺术展览一小见大,通过这些名人的手稿和文献、出版以及当时的新文化现象等来透视虹口在文化上的探索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样的展览不管是对艺术馆还是对区域文化的研究都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研究意义。
2015年5月朱屺瞻艺术馆将迎来开馆二十周年的时刻,为此,朱屺瞻艺术馆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展览、编辑出版活动。这些活动主要从四个单元切入和展开,包括“大匠不凿:朱屺瞻艺术作品展”、“续写:上海新水墨邀请展”、“梅花草堂春常在·馆藏作品展”、“谱系:朱屺瞻艺术馆建馆20周年文献展”等,而这一系列活动的准备、策划和实施,更是我们对朱屺瞻艺术馆二十年的建馆运营及学术理念的总结和延伸。如果把朱屺瞻艺术馆放在一个历史纬度来回溯的话,艺术馆这20年的发展也投射出了中国的美术馆和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局部镜像。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背景下的美术馆相继建立,尤其是近几年,上海的美术馆建设风起云涌,馆际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促使我们这些美术馆人不断追问和反思,作为一家以朱屺瞻命名的艺术馆,在都市中如何存活并拥有自己更加明确的学术定位和特点?
我多次参加中国书画名家馆举办的年会活动,从交流中得到的启示是——如何把朱屺瞻艺术馆从名家纪念馆变成一个公共美术馆。从纵向看,大多数名家纪念馆主要是在宣传馆主的艺术精神、以及藏品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有个别纪念馆逐渐向美术馆转型,朱屺瞻艺术馆早走了一步。其实,如果把名家纪念馆的馆主本身研究透了,研究这些艺术家如何成为一个大家、名家的社会生态,既是美术馆的责任,更会领悟到美术馆功能之必要,否则的话,名家纪念馆的作用不会很大,就像申遗的东西只保留了一个遗存,而不好好利用的话,它无非就是一个活的标本,甚至有些名家纪念馆靠国家的补贴,不参与社会的互动,不体现美术馆的功能,往往会越走越窄。从中小型美术馆的长远发展来看,作为一家具有政府和名家馆双重属性的艺术馆,朱屺瞻艺术馆已经走出了这一步,已经有了这样的名家馆和中小型美术馆功能相结合的发展探索,有了这样的学术力量和学术积累,这条路还是要坚定地走下去。
朱屺瞻艺术馆的运营和发展,离不开朱屺瞻家人的支持和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更凝聚了我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奉献,回顾朱屺瞻艺术馆这二十年历程,我参与管理实践就有了十余年,和大家同力合作下,在边学边做的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和创建了美术馆学术运营的方向和品牌,同时美术馆的实践管理也给了我个人许多有意义的体会和启发,亦即美术馆不是静态的仅为大众提供传统经典的审美场所,还应该是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吸收新思维方式并力图去设法艺术地呈现课题的一个窗口,或者说它不一定是解决课题的平台,但至少是发现问题,吸引大家共同来交流和探讨问题的公共平台。
其实,做美术馆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学习和追求的过程,就是一项不断进取的事业,你一定要喜欢她,热爱她。做好美术馆不是他人对你的要求和任务,而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一种责任。或者说就是一种操守。写到这里,想起卡若·邓肯的那句话:“美术馆,不管它们有多大或多小的局限,也不管它们看起来如何的边缘,美术馆空间是一个值得争取的空间”。
陈九 朱屺瞻艺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艺术总监
2015年4月于上海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