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PK官方——“不愿去”艺博会“叫板”艺术厦门
2015-05-28 08:24:37 叶子申
“轴艺术”解读“一座岛屿的可能性”
“轴艺术”团队主创人员
“轴艺术”团队在厦策划的诸多活动,意在搅活厦门的艺术氛围。
5月15日,2015艺术厦门博览会开幕前夕,另一场名为“不愿去”的艺博会也在悄然进行。这场草根与无厘头意味浓厚的艺博会实际上是即将在6月开幕的“轴艺术”项目的前奏,由六位青年艺术家一手打造。其背后,是他们搅活厦门沉睡的艺术氛围、致敬青春的用意。
记者 叶子申
“手机微信直播可见,艺博会VIP场可谓各方势力千军万马挤破头;甩开手机,‘不愿去’艺博会现场居然超出预期50人,加上不在现场的400万人,这成为厦门史上波及人数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博览会。”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刷墙师傅老朱开始了演讲。随后,每个艺术家颇具仪式感地一个个走上了神坛———高台,将悬于天花板的一张白纸任意瓜分。众人将基于这张白纸进行各自的创作,空间布置、展示15分钟即结束。刷墙林师傅在所有人离去后,最终宣布展览开幕。”
这篇颇为无厘头的微信来自“不愿去”艺博会组委会。
5月15日,艺术厦门博览会开幕前夕,另一场名为“不愿去”的艺博会也在距离会展中心数百米的会展南五路公车站旁悄然进行。有人将之与同期举行的“艺术厦门”相提并论,称其叫板艺术厦门,更多人对这场艺博会怀有善意的态度———她只是调皮地与“艺术厦门”开了个小小的玩笑。用“不愿去”艺博会组委会的说法是:两场艺术活动,说到底都是为了搅活厦门的艺术氛围,只是一个是官方性质,另一个则来自民间。
实际上,“不愿去”艺博会是即将在6月开幕的“轴艺术”项目的前奏。据悉,“轴艺术”计划6月中旬在沙坡尾22号艺术工场举行,主题为“一座岛屿的可能性”。
“轴艺术”的核心团队共有6名,分别是自由艺术家林中飞、青年策展人龙奕瑭、黄晓伟,以及3位还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学生:余雨萍、卢川和邱鼎。除了“70后”林中飞外,其余人都是“90后”。
“轴艺术”活动以“轴”为题,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参展交流,聚焦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身份问题,并着力于探讨并建立一个动态平衡的艺术态度。
“展览内容将通过图像、形体、语言、文字、音乐等的单独体或数种相互编织嵌入的总体,呈现出更偏向于观念的作品,具体包括综合绘画、实验水墨、方案艺术、雕塑及装置、影像及图片、行为、公共艺术等一切存在于当下语境并由艺术家主动进行解构、挪用、转换概念的艺术。”卢川告诉记者。
展览还将配套沙龙、座谈等丰富的形式内容。“我们艺术筹备组希望,厦门从此时此地开始,未来每年都能看到‘轴’的运转。”主创团队说。
背后故事
A.
为什么要做“轴艺术”活动?主创团队说,最初只是想要打破厦门艺术氛围的平静。
这离上世纪80年代蜚声海内外的“厦门达达”艺术运动已近30年,在此期间,厦门的艺术氛围相对平淡。卢川说,她目前在厦大念硕士,明年毕业。她想要从事与艺术有关的工作,但在厦门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公司。不久前,她去深圳打探,年初回厦门时遇上龙奕瑭及其他几位朋友,他们正商量着要策划一场大型的艺术活动,这几位年轻人随即一拍即合。
“在这段‘沉睡期’,厦门艺术家们并未完全消弭,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探索和创作,等待发声时机。”龙奕瑭说,厦门有曾焕光、上官喆、陈天灼等优秀艺术家,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把他们“集结”在一起,共同推动厦门艺术市场发展。
B.经过:边吃猪脚面线边讨论
“轴艺术”首场活动主题定为“一座岛屿的可能性”。主创们说,其灵感来自法国作家韦勒贝克创作的科幻小说《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希望抛出一个泛文化概念下“可能的岛屿”的议题,并透过每个人在选择困境中“焦虑的存在感”,通过不断地自问自答,认知自我的真实身份。
活动策划被反复推敲了很多次。卢川说,在过去1个多月,他们几乎每晚都碰面,地点是咖啡馆、KTV或街边小摊,常常一聊就到凌晨四五点。
4月初的一个晚上,半夜11点多,几个主创人员再次出动。几个人在露天小摊点了一份猪脚面线,一边吃一边讨论。中途突然下起暴雨,他们赶紧端着猪脚面线跑到附近的一家银行自动取款室内,躲雨的同时继续讨论,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C.激情:一切疯狂只为致青春
由于主创人员多数都是“90后”,因此活动之初就碰到了许多麻烦,除内部磨合与交流不易外,很多艺术机构、艺术家也提出质疑,活动场地也是换了又换。最终,他们选在沙坡尾22号的艺术工场———一批改造后的旧厂房。
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外地艺术家的路费、住宿费、作品运输费、作品制作费、物料费用等,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可能要六七万元。”卢川说,但目前,赞助依旧少得可怜。“不久前,他们在微信上发起一个众筹项目,收到的第一笔款项是20元。”余雨萍说。
“我们从未怀疑过这场活动,但我们所有人都压力重重。”卢川说,她多次做噩梦,有时会梦到一座岛屿,自己面临孤苦无依的境地。“这样疯狂的举动或许只会发生在这样的年纪。”龙奕瑭说,再过三年或者五年,他们变得更成熟更现实,可能不会再去做这样的事了。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事来集体“致青春”。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