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艺术馆,20年的风雨历程
2015-05-29 11:46:08 未知
妙品集之二 朱屺瞻
5月23日至6月14日,朱屺瞻艺术馆建馆20周年系列展在沪举办。围绕着“大匠不凿:朱屺瞻绘画艺术展”“续写:上海新水墨邀请展”“梅花草堂春常在·朱屺瞻艺术馆藏品展”“谱系:朱屺瞻艺术馆建馆20周年文献展”四个单元共同组成,独辟蹊径。
朱屺瞻艺术馆是以中国现代国画大家朱屺瞻命名的公立文化机构,一方面具有名家纪念馆的天然属性,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美术馆,承担着美术馆的文化发展功能。自1995年开馆以来,朱屺瞻艺术馆根据自身的藏品优势和上海的城市文化特征,对名家纪念馆和公共美术馆的学术功能的有机结合进行不断尝试,凭借“以朱屺瞻艺术研究为核心,以上海新水墨发展”的学术思路和以“传承历史文脉,创新现代经典、培养艺术新锐”为办馆理念,在地方美术馆文化品牌树立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2015年是朱屺瞻艺术馆建馆20周年。如果我们把朱屺瞻艺术馆放在一个历史纬度来回溯的话,艺术馆这20年的发展正是中国的美术馆和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局部镜像。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背景下的美术馆相继建立,尤其是近几年,上海的美术馆建设风起云涌,馆际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家美术馆都在致力于自身美术馆学术品牌的经营、塑造和发展。通过20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朱屺瞻艺术馆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名家纪念馆和美术馆公共文化空间相结合的中小型专业艺术馆的发展道路,除了对朱屺瞻的艺术进行研究、展示外,还确立了艺术馆的学术品牌,积极地关注和介入水墨在当下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和艺术交流的平台,朱屺瞻艺术馆还举办了大量的国内和国际的艺术交流展览,并与众多艺术机构以及艺术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的艺术馆,这些活动延承了朱屺瞻艺术馆“传统创新、现代经典与当今视觉”的学术定位,以不同方式将朱屺瞻艺术馆的馆藏、展览学术成果呈现出来,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朱屺瞻艺术作品的研究以及美术馆发展脉络的文献,关注当下美术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以凸显朱屺瞻艺术馆的专业形象。
大匠不凿
朱屺瞻在论著《癖斯居画说》一书的首章“探求”中说:“中国画最忌‘做作’ ,故曰巧不如拙,故曰大匠不凿。 ”他的这种审美追求与他对“厚、扑、拙”与“独、力、简”的审美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他追求儿童画的天真、简朴,这也是他自身人格对作品的渗透。
“大匠不凿:朱屺瞻绘画艺术展”中,上海博物馆珍藏的8件朱屺瞻的山水花卉作品,代表了其1984年之前包括他耄耋之年变法时期的创作风貌,十分难得。展览还得到了朱屺瞻家属的大力支持。其中数件单幅画,泼彩山水《渔舟风帆》作于晚年,色调较上世纪80年代趋于单纯,和谐中充满律动。百岁后二幅斗方山水,绘春秋山村小景。人物《为民除害》中的钟馗,稚拙中见诙谐。另有三套册页,别具特色。这些纯属作者自娱自乐、自学自修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朱屺瞻在求索之路上的点点履痕,三本册页分别指向了三个不同的途径:师造化、师前贤和抒心性。作于1962年的《浙西写生册》反映作者在耄耋之年变法之前的写实风貌之一斑, 1973年所作《学古集》可见到作者在学习前贤方面所用的苦心,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借鉴吸收,更在笔墨图式之外对作者所处时代风格、哲学观念作全方位的思索领悟。而作于1986年的《妙品集》确是一册可遇而不可求的“妙品” ,这套“吃了月饼后所作”的册页有七幅花卉蔬果,仅一开人物,画得极为自由,画面简洁、形态生动、笔力雄健,尺幅虽小,充满张力。兴之所至,无拘无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充满童真的一面,周谷城题词:充实之谓美,乐亦在其中。
临原济舟过八闸图 朱屺瞻
梅花草堂春常在
“梅花草堂春常在·朱屺瞻艺术馆藏品展”这个“梅花”主题的展览,遴选了朱屺瞻艺术馆珍藏的名家画梅佳作。有谢稚柳、陈佩秋合璧《梅石图》 ,唐云的《水墨梅石图》 ,刘旦宅的《湖石红梅图》 ,潘公凯的《古梅月影图》 ,以及艺术馆筹建之初由钱行健、吴玉梅、施大畏、马小娟、毛国伦合作的后由苏渊雷题的《红梅古艳百梅香图》等。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淞沪抗战后,朱屺瞻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第一个梅花草堂。曾以“梅花草堂”为专题,荟集画坛同道创作了一部册页,一时名家荟萃,各抒怀抱。齐白石、王一亭、黄宾虹、沈伊默、潘天寿等人,均以诗画相赠,留下了时代印记。上世纪60年代后又增京浙沪皖名家作品,朱屺瞻补绘图文,记叙《集册》始末,一本小小册页,承载了60年的风雨沧桑。此外,朱屺瞻105岁高龄时,画院的中青年同仁再次以“梅花草堂”为题,欣然命笔,绘出了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寄托了同仁们的浓情美意。后由韩天衡先生题为“梅花草堂千秋册” 。
本次展出的册页是在朱屺瞻艺术馆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时举办的第三次“梅花草堂”主题展,邀集沪上与外地数十名书画家共同参与,既有功力深厚的老一代艺术家,又有一批在新水墨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画坛新秀。他们各自以不同的视角与图式语言,将梅花这一具有精神主旨的自然物,赋予了全新的诠释,再现了一个多彩多姿的梅花世界。
同时,朱屺瞻艺术馆建馆20周年系列展从现当代的视角来探讨新水墨的文脉传承和当代水墨的实践演绎,除邀请上海新水墨艺术基地的三位艺术家刘国松、陈家泠、仇德树外,又特邀了张桂铭、王劼音、杨正新等艺术家参展,这些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经历,其作品也许在视觉语言的表征方面和朱屺瞻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也没有在图像语言和形式感知层面直观的养料反哺,这也正是我们要试图摒弃的思路,有意打破视觉表象和语言符号的简单化嫁接、拼贴,而是从艺术史纬度和艺术发展的未来性视角来反观海派艺术发展和水墨艺术书写的可能性,发现其中的隐性联系,从而理解新水墨艺术家是如何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历史和文化情境里,与朱屺瞻等海派艺术家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展开的水墨语言的对话、反思和再建构,并与传统迥异的当代艺术的现实语境中,生长出来的具有艺术史传承又有独立趣味的水墨表现形式。系列展还以文献展的形式,从1995年以来的朱屺瞻艺术研究,以及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艺术馆在前十年(1995 - 2004)和后十年(2005 - 2015)的展览史和学术活动等角度,通过大量基础性工作和原始性文献的寻找、发现和整理,首次以文献视觉化的方式展示筹建和开馆以来的文字手稿、展览文献、活动图片、媒体报道、出版物等资料,通过对精彩瞬间的回顾,来呈现朱屺瞻艺术馆的发展历程,并向大师致敬。
(责任编辑:刘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